近日,一则“如何评价某老师不允许实验室硕士出去实习?”的提问登上知乎热榜。据网友发布的截图,该导师在课题组群里严厉地表示,实验室所有硕士生原则上不允许出去实习,并称“有意见的同学直接办理退院手续”。
在近年中不少网友的讨论中可见,这其实不是一个新问题。比起本科生培养中将实习设为必修不同,研究生的实习往往面临尴尬的局面。
在导师看来,学生选择去实习,一定会影响对毕业论文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偷偷实习还会对实验室规章制度的执行、科研氛围等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在学生看来,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没有实习经历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通过实习可能提前找到合适的工作,也可能替自己排除一些不感兴趣的岗位,降低找工作踩雷的概率。
2012 年,一项基于 212 名北京大学硕士生的就业实习调查显示,研究生中有过实习经历的人数占比竟接近 8 成。
具体而言,选择有实习,与专业无关的人仅占到 9.4%,超过 9 成的实习同学都选择了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工作。
研究生选择实习的原因中,排前三的均与就业相关。
科研和实习哪个更重要?专业间的区别显著。
北京大学的研究发现,经管类和文科类专业的研究生,八成以上都有实习经历。
事实上,在大多师范类院校都设有实习环节,比如教育学相关专业要求学生进入中小学上课等。
对于科研压力较大的理工类研究生来说,他们待在实验室的时间一周可多达 60 小时,显然分身乏术没有精力去参加实习。
为了避免科研和实习的矛盾,69.1% 的理工科研究生选择在寒暑假期间实习。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培养目标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硕士生将不会在学术领域继续深造,因此实习也更多地被赋予“职场预备”的功能。
作为研究生群体中日渐成为主流的专业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毕业后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其培养计划更加注重实践。
2010 年,国家要求到 2015 年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招生比例要达到 1:1,目的是调整研究生的结构。
此后,专硕士招生规模显著增长,自 2017 年起,专硕招生规模便始终高于学硕。
到了 2020 年 9 月 30 日,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也就是说专硕招生人数要占到 67% 左右。
然而,至今很多专硕和学硕在培养方案上并没有本质差别。二者学费不同,学制不同,考核机制不同,但本质并无区别。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改革和完善一套适合专业硕士的培养体系。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软件学院,无导师制度与企业实习安排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该校21届准毕业生表示:本科几年的经历让我看清了自己对科研真的是没有一点兴趣,无导师制给了自己学习的时间,可以快速补充基础知识,并且提供机会去企业实习,这难道不是应该是工程硕士本来的样子吗?
2.5年的学制中,第二年由学校和企业联合进行实习,鼓励学生到业界了解行业、发现问题,再进行课题研究。学院在国内一线软件城市和日本的70余家知名软件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并与美国克莱姆森大学、法国SKEMA商学院和日本法政大学合作,建立了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计划。
可见,实习和学业并不矛盾,学校可以在培养计划中根据专业的不同定位分配和安排好两者的比重、时间,通过高质量的实习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来源:知乎、中国科学报、生物学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