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注定让这个秋季新学期十分特殊。新学期“第一课”,给孩子们讲什么、怎么讲、谁来讲,或许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课堂之上,育人的责任重了,师者的分量也重了。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面对未知的挑战,扛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希望在青少年。倍加呵护祖国的花朵,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广大“园丁”须有更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这些年,不少学校高度重视开学“第一课”,在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精心设计课程后,面向学生推出别开生面的“思政大课”。今年更显特殊,多所学校不约而同地邀请亲历疫情阻击战的白衣战士们走进学校。这些在今年年初逆行出征的抗疫英雄,不仅是生活在身边的榜样,而且他们亲历的抗疫斗争所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也无不是孩子们课堂上最生动的教材,可成为他们成长的精神养料。
把抗疫元素融入学校的课堂,让青少年在收获内心感动的同时,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不仅是今年开学“第一课”十分特殊、非常暖人之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当下学校的思政教育承载的重要育人目标。
教育是铸魂育人的工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这门关键课程上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做好“人心”的工作,客观上要求学校的思政课在教学方式上改革创新,贯通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让青少年通过学习入脑入心。
如何把思政课上成一门有温度的课?在9月1日发表于《求是》杂志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回忆:“我为什么对焦裕禄那么一往情深,就是因为我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当时宣传焦裕禄的事迹,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
真信才有真情,真情才能感染人。其实,这个新学期,在不少学校的“第一课”上,很多学生在聆听抗疫英雄们的分享和回忆后几度热泪盈眶,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因为真信和真情。这些给学生上课的英雄都是有信仰的人,白衣逆行,支撑他们的正是内心的信仰。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课才能讲“活”,讲出温度。
从教学一线的实践看,同样的育人元素要生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精神养料,贯穿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当前显得尤为必要。正如不少富有经验的一线思政课教师所言,爱国不需要理由,但在学校的课堂上,如何给七岁、十四五岁以及十八岁成年后等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青少年讲好同一堂课,让思政课更入脑入心,需要精心研磨,需要承担不同学段教学任务的教师们“瞻前顾后”,循序渐进地完成育人“接力”。
开学了,新学期的“第一课”开了一个好头,愿更多青少年能在校园的课堂上收获知识,也收获滋养心灵的丰厚养料。
作者:樊丽萍
编辑:范菁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