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校遴选推荐、专家评审等环节,上海市教委确定了上海大学刘丽兰的“面向高端装备产业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建设”等29个项目为上海市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上海市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序号 | 项目单位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1 | 上海大学 | 面向高端装备产业的智能制造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建设 | 刘丽兰 |
2 | 上海大学 | 材料类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流程”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王林军 |
3 | 上海理工大学 | 新工科专业集群建设的“加减乘”机制及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 丁晓东 |
4 | 上海理工大学 | “变”中“行”:“五结合五提升”构建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新模式 | 刘宝林 |
5 | 上海海洋大学 | 海洋智能信息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 | 袁红春 |
6 | 上海海洋大学 | 突出海洋工程特色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 曹守启 |
7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多学科交叉的中医智能康复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杨华元 |
8 | 上海师范大学 | 长三角区域协同的“人工智能+教育”新工科创新实践平台探索与实践 | 张 波 |
9 | 上海师范大学 | 核心素养导向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赵兴祥 |
10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多层次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 | 夏春明 |
11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现代轨道交通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实践 | 刘志钢 |
12 | 上海电力大学 | 面向国家能源电力和临港新片区战略需求的新工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机制探索与实践 | 黄冬梅 |
13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应对材料新业态,探索以提升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的“ASciT-OBE”人才培养模式 | 柯勤飞 |
14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 依托信息与智能技术产业学院,探索和实践协同育人新机制和新模式 | 张锁怀 |
15 | 上海科技大学 | 以人工智能促进自然科学研究的未来技术人才培养 | 虞晶怡 |
16 | 上海科技大学 | 服务国家战略的新工科基础电路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 哈亚军 |
17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对接浦东“硬核”产业建设,培养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 谢华清 |
18 |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 新工科背景下智能制造实践创新平台的构建与探索 | 曹建清 |
19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面向大健康产业智能医疗器械本科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 | 李晓欧 |
20 | 上海健康医学院 | “医工结合型”康复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郭 琪 |
21 |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 面向数字经济时代的智慧物流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实践 | 王晓光 |
22 | 上海电机学院 |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 李晓军 |
23 | 上海电机学院 | 新工科背景下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从服务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的视角 | 杨俊杰 |
24 | 上海商学院 | 教育部校企深度产教融合基地建设——创建长三角区域“互联网+”产业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 | 司文/刘攀 |
25 | 上海公安学院 | 院校局企协同创新公安院校大数据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翁海光 |
26 | 上海杉达学院 | 面向上海与长三角,以华为云鲲鹏技术为 基础探索多形态多模式的产业学院建设途径 | 陈 瑛 |
27 | 上海建桥学院 | 依托产业大学平台,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多维双向育人机制 | 谷 伟 |
28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 基于多学科交叉的人工智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吴国兴 |
29 | 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 | 工科专业“智能化”转型途径的探索与实践 | 吴国兴/凌旭峰 |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上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