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0年上海高考成绩公布。对众多参加高考的考生来说,高考成绩的好坏并不意味着人生的成功与否。高考只是人生中众多考试的一次,只是迈向成年这个时间节点的一次考试。
不论是研究学生发展的学者还是心理专家,他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考生们不要纠结于一时的分数,而要相信任何经历都是成长的财富。
今天,2020年上海高考成绩公布。
对于这届有些特殊的考生和家长而言,高考成绩 “尘埃落定”后,成绩理想自然皆大欢喜,但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学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特地提醒,如果分数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考砸了,也不是 “世界末日”,考生和家长都不要过分失落、焦虑,而是要从容面对,做好下一步的人生规划,当机会来临时永远都不嫌晚。
万一“考砸了”,别怕,一定还有机会!
通常,在感到自己没有机会时,人们往往会陷入绝望的情绪。高考成绩如果没能达到心理预期,考生有时候也会感到绝望,家长首先应该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万一“考砸了”,王枫建议考生要先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可以找信任的家人、伙伴、师长,分享感受。作为家长,切忌那些“事后诸葛亮”的言论,比如“你看,我就知道你考不好” “叫你不认真复习,考砸了吧”之类。
家长要通过真诚的交流,和孩子分享感受,在接纳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接受既定事实,引导孩子打开思路,从更长远的视角看待自己的人生。比如,可以通过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坚信暂时的挫折和失利对他们而言都是宝贵的财富,只要能坚定梦想,前方一定还有更多的机会在等待。今后无论去到怎样的高校、无论升学还是复读,都可以通过努力在未来重获成功。
王枫认为,“考砸了”并不可怕,也不是“世界末日”,关键在于帮助孩子从“考砸了”中收获成长,积极应对挫折,坚定目标,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好。
填报志愿时,全家人充分沟通是“硬道理”
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知分知线知位”的家长和考生马上就会面临志愿的选择。
在王枫看来,当家庭成员在高考志愿填报产生意见分歧时,考生和家长首先要保持相互尊重、互相倾听的平等关系,把填报志愿当做全家的一项重大决策,通过“家庭会议” “未来模拟论坛”等形式,围绕各自对志愿填报的想法、各种填报策略的利弊、学校和专业未来的竞争优势等进行交流。
“学生可以更多‘换位思考’,以平和的心态,了解父母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待,在父母已经收集的高校和专业等信息中,寻找与自己未来打算相吻合的信息;家长也要用更多同理心,去感知孩子内心的向往和需求,听听孩子自己对未来的计划和对不同高校、专业的认识,引导孩子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志趣志向综合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王枫说。
在填报志愿之前,王枫建议考生不妨全家一起利用网络了解高校及专业设置的情况,也可以参考市教育考试院提供的志愿填报权威数据信息和提示或收看电视台的高考志愿填报直播节目等方式,在广泛收集信息、深入交换意见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规划志愿选择和填报。
假期就此轻松?别懈怠,保持节奏很重要!
今年秋季开学时,大部分考生就要换上“大学生”的新身份了。对于即将到来的角色转换,在接下来的假期中,做好与大学生活的衔接是开启新学业生涯的重要起点。
王枫建议,考生不妨用好这个假期,主动收集一些与自己未来专业方向、志趣志向相关的图书读一读;参加一些有趣的探究项目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某一方面的特长;和其他同学一起走出家门,到博物馆、科技馆参观考察,或者去完成一些在高中阶段想做但没能做成的事等,帮助自己拓展知识面,在不懈怠的状态下,保持好良好的学习 “节奏”,做好与大学开学的衔接,迎接并适应即将到来的全新学习生活。
在他看来,家长如果在这个假期有带孩子出游和“放松一下”的计划,也可以在游玩和放松的过程中,把对目的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考察,设计成和孩子一起完成的趣味任务,以此提升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使是这次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一样可以把目光放得再长远一些,围绕自己即将开启的大学生涯或复读计划,主动思考自己的“未来规划”,尝试在充分认识自我、理解高校专业设置、把握职业发展动向等基础上,做好自己人生的生涯规划,努力朝着梦想不断奋斗前行,去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王星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文汇报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