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百业”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从时间点看,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召开之际,恰是不少高中生经历高考,开始酝酿专业志愿、认真规划人生之时。
这座城市的人工智能(AI)热潮在奔腾。在上海交大,围绕AI全新布局的11个研究中心已经悉数上线,涉及前沿基础、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治理规则等四个方面。在复旦大学,首个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将于今年正式招生;在同济大学,今年全校投入秋季本科招生的和AI有关的专业、微专业及辅修专业总计超过50个……
布新局、落新子,加速人才培养迭代,助力共建人工智能发展“上海高地”,沪上高校正开启加速跑,不断拓宽AI人才的新赛道。
“AI+”在对各行业产生冲击之时,也将为经济发展带来新增量
在张江人工智能岛,依托同济大学建设的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在过去一年半,围绕“自主与感知”“智能与涌现”“协同与群智”三大关键科学问题展开科研攻关,从智慧城市、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到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慧农业,产业变革的种子正在这里孕育。
在位于临港的复旦大学工研院,无论是这里的智能机器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智能工业机器人,还是工业4.0实验室,越来越多的AI成果正加速产业化。由复旦大学牵头的长三角智能机器人联盟,将推动这些成果在长三角落地。
“AI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学科,它将对其他所有学科产生赋能效应。”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的看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未来,传统的学科边界将变得模糊,产业的边界也将变得模糊,更多创新成果将在交叉领域诞生。
陈杰的看法在学术界和产业界已形成共识。就在不久前,长期从事信息技术产业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副教授王理平,勾画出了一幅人类“大迁徙”的图景:人类历次迁徙都是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新大陆,每次都带来了生活模式乃至社会结构的变化,而现在,人类正站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从线下到线上、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空间的“大迁徙”。
“随着AI的发展,一些拥有非常完整产业链的行业,已率先向数字空间迁移。未来,结合AI对大数据的挖掘、利用,新的盈利点、新的商业模式将逐一涌现。不论是就业还是创业的空间,都会无可限量地增大。”王理平说。
按照腾讯首席运营官任宇昕的看法,今后可能不会再有纯粹的传统产业,日益完善的“新基建”和产业互联网,将为各个行业带来新的冲击,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量。
未来或将出现大批人机共生新岗位
在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面前,兴奋与担忧并存——这不仅是普通人的“心态”,即便是专业人员,也纷纷陷入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系的青年教授张娅今年在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替众多“后浪”发问,让人印象深刻:随着技术快速发展,有朝一日AI可以自己制造AI——当这一临界点到来时,是否连AI的专门从业人员也会“失业”?
微软全球前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认为,人们对AI的“恐慌”,或许与历史上历次工业革命到来时大众的担忧没有本质不同。但历史也证明,技术革命带来的是产业迭代,随之而来的是更多新业态和新岗位。沈向洋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岗位被AI替代时,随之诞生了对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大量需求。这一新职业的基本工作内容是,通过大数据“训练”AI,从而使AI能变得“更聪明”。现在,这已是不少AI企业的必需岗位。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说,人工智能至今仍然停留在感知阶段,但进入认知阶段后,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互动将会诞生更多就业的想象空间。“面对不确定性,人的处理能力远超AI。即便临界点到来,也永远会有更具创造力的人走在前面。”
陈杰也持类似观点。从狭义上讲,随着AI的发展,一部分简单、重复性的人力劳动确有可能被机器取代。但另一方面,伴随着各种应用场景的开启,技术发展会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也必然会开辟更多新职业和新岗位。今年参加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时,陈杰就和同行们分享了一幅未来感十足的图景:机器人和人肩并肩,在街道上散步。由于不同服务对象需求不一,他的预判是:未来,或将出现一大批人与机器和谐共生的新岗位。
下好先手棋,大学果断迈出“进击的步伐”
在不少学者看来,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与其说是画上了一个句点,不如说是开启了一个新的起点:学界对于一些AI热点问题的新思考,将大力拓展AI人才培养的赛道。
在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已有数百名具有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和交叉应用能力的博士生在这里开展科研。
在上海交通大学,过去半年来,朝着AI进击的速度,用“惊人”两字形容并不为过。2019年底,上海交大人工智能研究院数学基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杨小康介绍,半年多前布下的这一“新子”,旨在依托自然科学研究院和数学科学学院,开展若干人工智能前沿科学问题研究。短短7个月后,学校在顶层设计上又有大动作,新成立了包括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在内的11个研究中心。11个中心,每个都代表着学校对AI不同维度发展的思考,并将开启全方位的探索。以人工智能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为例,该中心成立后,将把人工智能领域的智识资源引入法学领域,在社会治理模式和法学研究范式的革新方面进行探索。
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与育人,在沪上高校,从校领导到一线教师,都从这次刚刚结束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捕捉到一些关键信息:AI大潮已然来临,面向未来的教育,必须下好先手棋。
作者:樊丽萍 姜澎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