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类的知识正进入指数级增长的时代,科学发明数量的增长速度也类似,老师不再成为知识的绝对掌控者,一个人受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 “各自为政”的中学和大学教育都将面临同样的问题:面向未来,我们该如何培养人才?在知识快速更新的当下,我们的大学和中学该如何改变,才能跟上时代?日前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友论坛上,大学校长和中学校长共同探讨未来的教育,并且针对未来的教育发表他们各自的看法——
自本世纪初以来,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已成为教育界共同的命题。高中承接基础教育,面向高等教育,究竟该如何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我们的中学教师是否能跟上当下的变化?我们的课程体系准备好了吗?
面向未来的教育其实核心就一点:学校究竟如何认知面向未来的人才的基本技能与核心素养。
什么是核心素养?学习成绩固然是一个指标,但并非本质。所谓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素养、信息与通信技术素养、财经素养、文化和公民素养等,同时也包含了我们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因素是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呈现和培养的,学生也通过这样的培养获得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沟通与协作等关键能力。这些能力并非某一门学科可以涵盖的,恰恰需要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在我们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慢慢习得而贯穿始终。
面向未来的学生,需要的是好奇心、主动与坚持、适应多元环境、领导责任、社会及文化意识等基于各领域、各行业、各种不同类型工作的需求的能力和素养。这是当下中学教育应该高度关注,并且在教育中予以呈现和保障的。
在高中阶段,从学校而言,老师们的共识是希望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定义,而且学生所学的知识,呈现出来的形式不是“死”的,并通过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学习经历,让学生从中获得一种经验的积累,在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中,在探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真正的能力。
但是,中学阶段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很多人更在乎短期成果的呈现,往往忽略更长远的可能,我们关注的这些要素也可能会因此受到干扰或屏蔽。
从某种意义来说,传统的学校教育并非不具备关键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是没有主动关注,并真正有意识地进行教育的延伸。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对高水平的学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需要高水平的教师拥有更高的素质能力。
学校是教育单位,而老师是教育的主动者、施与者。学校不应该简单呈现知识,而是必须在呈现知识、提升学习经验的过程中增加教育不同维度上的复杂性,体现出知识、情感、价值观与教育的融合。
当今时代,老师也许会面对很多可预料,但也未必能完全预料的教育机遇,该如何控制和把握?老师专业技能的深度和广度需要提升,而且这个深度和广度对学生的影响就呈现为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厚度。
如今并非经过师范教育就能成为合格的教师,也并非经历教育者所必需的所有程序和环节后,就能成为优秀教师。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太快,我们的老师也时刻感觉到,知识本身已经不能够满足发展需求。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很有经验的一些方式方法,在很短时间内都会变得很低效,甚至无效。这是我们所处时代的特点,也是学生和教师都会面临的挑战。
因此,教师必须拥有发展的眼光,不断探求新的突破和新的创造。教师也需要有强大的内在动力参与实践,投入到教育教学中。
好学校应该营造这样一种教育环境:学校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成为教学相长的核心主体。在这样的互动学习中所呈现的丰富性是无法简单用某一个指标或者单一分数来衡量的。
我们把现代教育看作我们的追求,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中,教师个性化的发展,创造性的劳动也将会体现更加特殊的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前提,理想的教育环境必须体现教育者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有自由的环境,有严谨的规划,而且给每一位学生深刻的体验。
我们需要这样的理想教育,让我们的每一个学生能够成为一个胜任者,成为一个完全的人,符合未来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未来将会非常多元,我们也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但不确定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不可为。今天我们面对因新冠疫情而带来的线上、线下教学的无缝对接,看上去是被动的接受、被动的选择,但恰恰也可以理解为在主动探求中,为我们的教育增加了更多的可能,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拓宽了深度和广度。
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基础教育集大成的阶段。教学相长成就未来,是高中追求的目标,也是中学教育发展的未来可能。新时代教育者的使命,要有家国情怀,有自己的追求,目光需放长远,不要急功近利,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不要停。
作者:吴坚(作者为复旦附中校长)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图丨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