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菏泽92岁刘奶奶骑三轮带30岁孙子出门兜风的视频火了。只见刘奶奶开心地踩着三轮车,孙子坐在后面笑呵呵。村里人说,刘奶奶虽然年事已高,但身子骨硬朗,总说:“想活到百十岁,要帮孙子看孩子。”
硬核奶奶实力宠孙,惹得众人纷纷羡慕的同时,却也描绘出当今社会中的一个普遍现状:隔代教养。
据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的重大课题研究项目“上海市3至12岁儿童家庭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显示,在上海,70%的家庭有祖辈参与到幼儿及儿童的教养过程中。
老人带娃究竟好不好?在不少专家看来,隔代抚养,最重要的是保持“爱的距离”。
父母缺位祖辈越位,过度关爱成了“毒药”
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七成祖辈参与到孙辈照料中,且照料内容随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两极化趋势。当孩子幼儿阶段,祖辈的照料内容位列前两位的是“负责其日常生存”和“看电视”。孩子进入小学阶段,照料内容则变为“负责其日常生存”和“监督其做作业”。
一个孩子身后跟着四位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齐上阵,这样的阵势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并不少见。“疫情期间,这样的情况似乎稍有收敛。”从业数十年,儿科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医师黄志恒在门诊上见过太多类似的家庭,父母缺位,祖辈越位。
“有孩子患上轮状病毒性肠炎,医生要求孩子饮食清淡。奶奶就每天给孩子喝白粥,几天下来孩子瘦了一大圈,病也没见好。”黄志恒告诉记者,孩子腹泻时,营养物质大量流失,更需补充营养,否则容易造成免疫力低下、反复感染,从而导致严重后果。至于因为老人溺爱,而无节制地让孩子只吃自己爱吃的食物,甚至进食成人补品从而导致孩子营养不均衡的现象那就更多了。
事实上,就连黄志恒自己也遇到过隔代教养带来的育儿观念冲突。“孩子发烧了,其实只是小问题,爷爷奶奶急得要立刻带去医院挂水。”所幸老人懂得站好“配角”的位置,以黄志恒夫妇的观点为主,这才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老人接受新事物相对较慢,有时他们会凭过往经验处事,吃穿教育,都是如此。”黄志恒说,老人对孩子过度宠爱,有时会变成一味‘毒药’。“有些举动看似疼爱孩子,其实对其生长发育十分不利。”
牺牲晚年时光抚养孙辈,却落个吃力不讨好
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的祖辈是因为儿女请求帮助,于是决定参与第三代的照顾;三成祖辈是怕儿女辛苦,主动提出参与照料。因单纯喜欢孩子而决定给予照料的祖辈仅占不到两成。因退休后觉得无聊,出于解闷而主动照料第三代的祖辈占比不足一成。因此,有近八成祖辈是为了帮助子女而参与、甚至负责照顾,并非完全出于自己的主观需求。
只要小辈好,时间、金钱、精力,全都可以奉献,老人的想法就是如此质朴。但面对父母的牺牲,忙于工作的子女却似乎并不领情。
在宋庆龄儿童发展中心的这份调查中,还包含了针对隔代抚养的家庭访谈。
20个家庭中就有17个家庭对隔代抚养表示不满——“老人带孩子总有些问题,管不住孩子,孩子要看电视就看,奶奶说要关,孩子一哭就继续看。”“虽然让老人监督孩子回家先做作业,但管是管的,讲了两句,孩子不听,他们也不管了。”……可见,父母们对祖辈参与照料的内容和管教力度与方式都多少略带抱怨或不满。
“隔代抚养的问题一直存在,在现在这个时代尤为突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当年轻人生存压力过大,家中老人来搭把手并非坏事,更可况老年人的自身经验也能带给小夫妻一些帮助。
“怕的不是老人带孩子,怕的是老人以过去的经验代替现在学习,并自以为是地带孩子。”她说,如果老人能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的养育方法与理念,辅助育儿也会更加顺利。
但是,这样的要求对祖辈来说是否太高了?
被祖辈呵护的美好时光,是一辈子的底气
事实上,祖辈的隔代教养不仅是实际需求,更是情感的呼唤。祖孙间的亲情沟通很有必要。
在刘奶奶这则新闻背后,一群网友的跟帖留言分享着被祖辈宠溺至今的经历。“我爷爷八十多了,每次回去看他,都要带我去超市买零食,去很老的那种蛋糕店买一大袋饼干,我都二十了。”“我外婆92岁了,我也42了,但现在还能经常吃到她送的菜和鸡蛋。”……
有人说,比父母还爱我们,便是父母的父母。得到祖辈宠爱的孩子长大以后,每当回忆起小时候被爷爷奶奶呵护着的美好时光,也许在面对人生时内心会多一丝底气,毕竟祖辈的爱就像是靠山,而有了靠山,人就会更勇敢。
“孩子从小享受到老一辈的亲情,不至于对祖辈很陌生,也滋养着老人的精神世界。”孙宏艳说,这是血脉的连接,爱的传承,对孩子与老人的生命进程都有帮助。
不过孙宏艳也提醒,祖父母隔代育儿要注意保持“爱的距离”。“老人管教孩子,要懂得适当让位,毕竟养育、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责任,这件事任何时候都不能假手于人,任何人也无法代替”。
小贴士: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
1、隔代教养时,祖辈不要超越父母的位置,记住要成为育儿助力者而非主力;
2、祖辈育儿应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科学养育方法和理念;
3、祖辈要增加与小辈的沟通,交流是打破隔阂与代沟的最好手段。
作者: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