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首个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主题的大型实体展览“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亮相中华艺术宫,这些再现自疫情爆发以来的艺术作品,打动了职教老师和参展艺术家们。不到两周时间,来自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商业会计学校、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等11所学校的18位老师和10位原创艺术家主动承担了“艺术场馆微课程”的录制工作。
4月29日起,这些在艺术场馆专门录制的微课程将在“文化上海云”“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云平台陆续上线。
据悉,此次与展览“召唤”呼应的“艺术场馆微课程”,由中职教师和参与主题展创作的艺术家共同研讨、倾情制作。不仅有艺术板块,也有德育、美育和综合板块。老师通过讲解,也通过和艺术家的探讨,将这些反映抗击疫情中勇敢与悲喜交织的画面瞬间、牺牲与奉献共存的场景介绍给正处在网络学习的师生。也通过微课程,体现战胜疫情灾难的决心和信心,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真情和实感,创造美好、拥抱春天的愿望和期盼。与“召唤”展呼应的30集“艺术场馆微课程”更向学生、向社会展示了“艺术+职业教育”的多维立体视角。
德育板块:真情时刻,“召唤”责任
在春天聆听老师们的线上网课,记住在不平凡的日子里那些平凡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
从课程“坚固的堡垒”到课程“了不起的小微课程”,德育板块的六位职业学校老师,长期的职业敏感让她们能够迅速把握画作的主旨,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加以展开评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最深情动人的责任召唤。
“身为教师,更有责任讲解好作品,感恩一线普通人、感恩每一个志愿者,感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我是电子商务专业课老师,我看到许多小微企业在这次抗疫期间不逐利,讲奉献,叫人倍感温暖。”这是上海市浦东外事服务学校任玉芬老师、费晓莹老师选择作品的角度。
在没有硝烟的战场,活跃着一个个平凡的“英雄”,在关键时刻,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坚韧的身躯,构筑了巨大的防护网,汇聚成坚定的抗疫力量。一个个平凡的“英雄”,让我们充满希望,这些“不灭的微光”,照亮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在最艰难的时候,感谢那一双双坚毅的眼睛,那一双双有力的臂膀,让我们可以充满希望,无畏前行。”上海市群星职业技术学校的高嬿老师录制完视频课后,仍然难掩自己激动的心情。“家有90后,也教过很多90后,他们的勇敢、果断让我感到骄傲。”身为母亲,太明白这种抉择是多么伟大,这样的奉献是多么崇高,我想用自己的讲解传递母爱无疆的精神。”上海市浦东市外事服务学校的毛芳芳老师、许妍老师感慨讲述。
美育板块:“召唤”艺术,美育召唤
在美育板块,六位艺术老师从具体作品入手,努力寻找合适的突破口,精心撰稿,充分准备,努力培养受众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徐本方老师讲述郑辛遥先生的漫画作品,通过高度提炼后的简洁形象和画面间形象关系的细腻处理,将人类战胜新冠病毒的决心和意志,智慧而幽默地表达了出来,老少皆宜,直指人心。
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白冰老师通过分析作品《罩》,将装置艺术的艺术表现特点清楚地诠释出来,设身处地去感受、想象,品味丰富的艺术内涵。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陆珺老师介绍广为人知的海报作品《心声》,指出经过艺术化处理后浓郁的地域元素特别走心。
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阮毅老师擅长影视制作,她说其实静态作品也能产生动态欣赏效果。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郭姗姗老师将火神山医院的结构和功能娓娓道来,感受逼人的“中国速度”。
整个展览的主题巨制,是宽18米、高2.2米巨幅油画《召唤》。在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赵震老师看来,构图是一种重要的形式语言,画家们通过酝酿意境、渗透情感,并采用力矩平衡格式来求得画面的平衡感。
六件风格不同的作品,六位经验丰富的老师通过新媒体的镜头,娓娓道来,岂不也是一件既“潮”又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召唤?
综合板块:“召唤”春季,春天回望
专业学科的综合板块以“传承文化、工匠精神、爱国情怀”为主题,来自五所职业学校共六位老师各自选择一幅或一组艺术作品,从自己的专业和生活出发,带领观众解读作品内容,激发艺术所承载的无穷能量。
“一看到这幅画,就会让我想到我们城建职业学院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她们都是90后,在第一时间主动报名去武汉抗疫第一线参加战斗。”这是画作《征途》对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周培元老师的召唤。课程现场,周老师请来了已完整走过“征途”、过了隔离期的白衣天使朱佳欣,脱下了防护服的逆行者与观众面对面,讲述真实感人的抗疫故事,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上海市逸夫职业技术学校陈秀凤老师带来了防护服的小科普——材质优良,工艺完美,但穿上的感受却如在密不透气的“大塑料袋”中一般,闷、热、行动不便。这是一线抗疫人员与病毒斗争的武器,看似包裹严实的外表,掩盖不了“塑料袋”中高强度工作的艰辛。疫情当前,“这些孩子们,义无反顾的走上新冠疫情的战场,我们能看到的是画面中穿上防护服的一瞬间,看不到的是长时间在隔离病房中的坚持、责任心和使命感。”
“此刻,灿烂的春意正在身边荡漾。柳丝飘拂,蓓蕾绽放,鸟儿歌唱,人群中到处是欣喜清新的目光。”上海商业会计学校肖新凤老师吟诵着上海作家赵丽宏创作的现代诗《在春天回望》,一幅幅画面在听众的脑海中浮现。诗与画有着怎样的联系?——“画是空间的艺术,艺术家定格瞬间,在平面空间中用形色表达情趣;诗则是时间的艺术,用先后承续的语言表达情趣。”
在这次抗疫过程中,上海职业教育的老师们,和文艺界、媒体界一直实时参与,以自己所长为职教师生、为“文教结合”提供更多精神力量。
对话板块:战疫“召唤”,对话艺术家
新冠疫情牵动着艺术家的关注,他们纷纷拿起画笔,用美术作品向生命致敬,向逆行者致敬。艺术虽不能改变病毒的存在,但是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生命的呼唤。
对话十位参展艺术家:金焰、石至莹、鲁丹、朱勇、林森、倪巍、王恬、贺子鉴、宋巍、王谟华等。走进上海油画雕塑院进行访谈,与上海大学艺术家面对面,采用视频连线方式,听艺术家们分享战疫的创作经历,感知他们内心深处的召唤。
在艺术宫现场有许多观众在《屏障》前驻足观赏,和画作作者王恬老师合影,《屏障》是一幅大型的很有震撼力的画作,画家简化了墨的力量,用水墨线条来勾画医务工作者的坚毅与刚性。“战疫图鉴”自右向左分别为“整装”“进仓”“备药”“施救”“插管”“慰藉”和“出仓”七个部分。《屏障》跨时空浓缩地表现了此次抗疫阻击战中的伟大壮举。提到自己积累了五千张照片素材,王恬老师介绍:“创作灵感来自于疫情期间上至国家,下至群众,无数人用自己的生命为此次抗疫阻击战建起了一道道保卫生命的有形或无形的屏障。”
艺术家同样是抗疫战士,他们以画作、雕塑为媒,来表现中华民族团结的力量。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金焰先生说道:“这一次的展览不仅体现出全体艺术家对于抗疫从不间断的关注,也表达出艺术家对共同抗击疫情的决心。”
中职美术教师徐本方、陆珺与青年艺术家石至莹、鲁丹围绕着艺术作品的创作、疫情期间的生活进行沙龙交流,全新的对话形式,对未来进一步拓展文化艺术场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此刻,灿烂的春意正在身边荡漾。在抗疫过程中,数万医护人员千里驰援,这是医护人员的使命召唤;“笔墨紧随时代,真情共担风雨”,这是文艺工作者的内心召唤;上海职教师生们停课不停学,“在家升国旗,云中上课堂”,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召唤。同舟共济抗疫情,生命的诗篇正在续写生生不息的篇章。
上海中职学校师生《走进艺术宫》是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导的优秀文教结合项目,旨在让学生走出教室,利用中华艺术宫的艺术藏品资源转变教学空间,扩大教学的外延,近年受到广泛欢迎。本次活动由市教委职教处、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中职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
作者:张鹏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