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武汉他病了,让我出门戴上口罩,我想等他好了,约他一起去赏樱花;
爸爸说武汉他病了,让我饭前便后勤洗手,我想等他好了,约他一起去登黄鹤楼;
医生说武汉他病了,让我呆在家不要出门,可是他们却都争着抢着去照顾武汉;
我相信武汉会和我一样,每次生了病、吃了药,
有了爸爸妈妈的照顾,
有了医生护士的看护,
马上就能好起来,
而且能变得更加健康有活力。
武汉,我们约定:等你好了,我们不见不散!
一首小学生创作的诗歌,被上海现代音乐职业学校的学生创作配乐,再由华东理工大学传媒系学生配上原创动漫……于是,一部由杨浦区大中小学师生共同创作的原创动漫配乐诗朗诵“新鲜出炉”。
小学生作文、中学生配乐、 大学生绘画 ,“00后”“05后”“10后”青少年用这样的方式展示他们的家国情怀。“疫情是国家考试,也是社会课堂 ”。
对于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四(2)的蒋沁璇同学而言,2020年的寒假原本有一个“武汉之旅”的美好期待。然而,春节前的新冠肺炎爆发,不仅美好期待化为泡影,而且随着疫情的发展,她幼小的心灵也变得沉甸甸的。再后来,看到新闻里那么多白衣天使、解放军战士、志愿者去帮助武汉,她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篇充满情感和童真的小作文:《武汉,他病了》。
小作者蒋沁璇告诉记者,爸爸妈妈去过武汉,说武汉大学的樱花很美丽。此外,她还在《国家宝藏》这档节目里听到了曾侯乙编钟的故事,也非常想去湖北省博物馆亲眼看一看。
“我满怀期待地等啊盼啊……没想到临出发前,妈妈说我们的行程必须取消了,武汉爆发了严重的疫情。我心里既害怕又担心。爸爸安慰我说只要不出门,即使出门也要戴上口罩,回到家仔仔细细地洗手,这样就不会把病毒吃进肚子里了。”蒋沁璇说。
后来,她看到新闻里每天都在播报新冠肺炎的情况,武汉的病人最多。但是还没过完年,全国各地就有一批又一批的医生和护士去给武汉“治病”,大家还给武汉捐了好多好多物资。“有了那么多人的关心和照顾,武汉肯定会很快好起来的。等武汉病好了,我就可以去看望他啦!”
上理工附小校长丁利民表示,这是一首儿童视角的小诗,真挚诚恳地表达了一个11岁的上海小姑娘对武汉疫情的担忧。在她的眼里,武汉是一个可以一起玩耍的小伙伴,感伤于小伙伴病了,同时对大人们的行动感到疑惑又安慰,展现了一个孩子稚气的善良,是沉重疫情中充满暖意的治愈作品。
丁利民说,这是一个喜欢社团,喜欢博物馆的小姑娘。家庭和学校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孩子们在社团和博物馆的活动中,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思考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思想。孩子们鲜活的生命力提示我们,教育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和童真,鼓励孩子的探索和思辨,让每个孩子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关爱生命的儿童。
作文被校长自豪地发在了微信朋友圈,并推荐给上海现代音乐职业学校党支部书记李逊芳,请她安排学生创作音乐;随后,在华东理工大学传媒系的教授的指导下,一位大学生特地为此创作动漫……于是,一个奇妙的团队产生了:一位小学老师、一位中职老师、一位大学老师带着一个10后学生、一个05后学生、两个00后学生以文艺创作的方式投入到一场“国家大考”中。
全程没有什么正儿八经的策划会,三位老师和媒体人拉了个群,沟通了三次,一部奇妙的作品产生了:它充满着少年的真、充满着大爱的善、充满着艺术的美,如此可爱,又如此让人心动。也许,有些合作是不需要太多沟通的,它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相近的模样。
上海现代音乐职业学校学生胡雨辰为这首诗歌配乐,他表示,能参与这次创作实践很荣幸,觉得能用自己的专业为这次抗击疫情做出一点努力。第一次听到小朋友的朗诵就很打动我,一下子激发了灵感。
音乐开场部分用了一个比较忧郁的小调旋律,加上弦乐的铺底烘托情绪,表达大家对疫情的担忧之情。而到中段,当医护人员纷纷逆行武汉时,内心的情绪整个激昂起来,音乐转到大调,管乐和打击乐加入,好似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这场“战疫”,直到最终取得胜利。
“音乐制作李趫屹老师鼓励我要把这次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音乐去表达,这次创作让我真实地体会到老师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胡雨辰说。
华东理工大学数媒系学生徐志怡、张瑜制作了原创动漫。徐志怡说,读完小朋友的文章后脑海中浮现了许多构想,我顺着小朋友的拟人手法将武汉化身成为一个小男孩,通过小女孩去讲述发生在“武汉”身上的故事去表达我们对武汉疫情的关切。张瑜表示,创作的过程中仿佛身处武汉,仿佛看到了全国各地对武汉的关心,更仿佛看到了这次疫情结束之后的美好生活。这让我觉得这次的作品是更加的有血有肉的,这也更让我坚定一定要好好完成这个作品的信念。
作者:张鹏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