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孩子上学的事怎么办?终于,靴子落地了!
从3月2日开始,上海中小学生将在线上上课,从小学到高三年级,全市12个电视频道将播出相应课程,这些教学资源在各类移动端也能同步接收,供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同时,大学也将按照“一校一策”的原则,启动网上授课。
考虑到当下的防疫要求,防止人群聚集,始终把保障师生生命安全健康放在首位,线上教育模式的开启,从目前来看是必走的“一步棋”。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停课不停学”,由于大家暂时无法到校学习,于是,“网校”上线、“网课”试水,一批教师加班加点录制教学视频,尝试人生第一次当“主播”——就像这个春节我们遭遇疫情一般“突然”,对整个教育系统来说,开启大规模的线上教育是一道全新的考题。毕竟,疫情防控在对日常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按下“暂停键”后,现在我们要想办法适时按下“启动键”了。
但线上教育这步棋怎么走更好?如何才能兼顾学生、家长、老师多方的诉求?笔者认为,非常时期,还需要一些“非常应对”。
毕竟,在全市范围开启如此大规模的线上授课,在我们大家的印象中尚属首次,不仅本市如此,从兄弟省市来看,大家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先例可循。要在如此短时间内、在如此大规模的范围启动常规的课程教学,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问题。有困难不怕,因为我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要拿出更好、更管用的应对策略,除了做好顶层设计、从上而下进行部署,相关主管单位不妨也更多地畅通信息“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调动广大基层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须知,线上授课和校园里的面对面教学环境很不一样,这当中不仅涉及软件操作、课件制作等技术问题,还有老师的教学方式、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简单说,在传统课堂能把课教得很好的老师,投入网上教学未必适应。反之亦然。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妨鼓励教师之间优势互补、柔性组队,可以让一些本来就对网络授课有经验、有兴趣,思想活、语言也活的年轻老师多尝试、多担当。那么,即便是“急就章”准备的课程,只要找对人,也同样可以上出高水平,激发更多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大中小学开启线上教育,如今的“实战”,也是对本市建设多年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一次检验。“互联网+教育”“翻转课堂”“慕课”……这些词我们已耳熟能详,实在谈不上新事物。样板在各学校都有不少,但能更大规模投入到教学应用吗?从实际的情况看,启动网上教学后,有的高校慕课资源丰富,不仅可以很好地“自给自足”,还能打破学校围墙、提供给社会上一切有学习意愿的人;而有的学校则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显得捉襟见肘……
所以,在非常时期启动线上教育,可谓“危中有机”,也将倒逼更多教育工作者主动对线上教育的形式、内容开启更多深度思考和实践。谁能克服教学惯性、主动尝试,谁就掌握了未来教育的主动权。如果能够抓住眼前的机会,顺势把一些短板补齐,说不定教育信息化工作会在这个阶段踏上一个台阶,有新的起色。
“停课不停学”——在这道非常时期的非常“考题”前,我们期待教育界能给出一个新答案。
作者:樊丽萍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