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学“晒”人才培养成绩单的时候了!
日前,一大批高校都发布了2019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这届大学生毕业都去哪儿了?就业行业分布、薪酬待遇与专业之间的关联度如何?用人市场又有哪些新风向?
可以说,从一份份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中,人们能清晰感受到:除了超高的就业率以及攀升的薪酬,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是95后大学生们普遍的择业目标。
根据最新发布的《上海市2019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2019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共17.56万人,初次就业率达96.38%。2019年上海登记就业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平均起薪为每月7103元,比2018年同期增加了1079元,增幅为17.91%,增幅较大。
毕业生薪资普涨,人工智能专业最抢手
翻开高校最新出炉的就业质量报告,最吸人眼球、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毕业生的签约薪资。沪上不少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都披露了相关数据。
截至2019年10月31日,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平均签约年薪为13.51万元,研究生的平均签约年薪为18.91万元,而一些热门专业的博士生更有百万年薪;
同济大学2019届毕业生总体签约月均薪酬为9536.58元,其中本科毕业生签约月均薪酬为7920.75元,硕士毕业生为10064.56元,博士毕业生为10319.79元;
华东理工大学本科生的平均签约年薪为7.54万,硕士生的平均签约年薪为11万以上,而博士生的平均签约年薪为15.6万元。
除了学历与薪水成正比, 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也与人才的就业质量息息相关。
上海科技大学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该校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年薪为12.4万元,超过不少传统的985高校。
“我们的本科生从大一开始就有机会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创新活动。同时,学校实施导师制,平均三位教授带教五到七名学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学校初步摸索出了一些经验,也获得了用人企业的高度认可。”上海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鲁雄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今年该校研究生就业也交出亮丽答卷,有多位研究生的签约薪资在50万以上,最高者突破百万年薪。
企业的高薪岗位更青睐哪些专业的毕业生?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业内人士给出的一个共同答案: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当下最抢手,企业动辄开出百万年薪,基本上都是为了争抢这一领域的“学霸”。
由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在国际顶级会议发表论文成为了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的“筹码”。
“多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年薪至少涨两万到五万。”某高校计算机系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据他所知,博士毕业生最高年薪可达两百万元。一些知名的人工智能企业,面试简历“过关”的底线是两篇B类以上论文。而人工智能领域也出现了新的“BAT”企业,即字节跳动、阿里和腾讯。
此外,美团的算法岗位也成为“新晋”的热门职位。
据记者了解,沪上某知名高校2019届计算机专业硕士的平均签约年薪为40万元左右,而博士的签约平均年薪为50-60万元。
众多名校“学霸”优选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的岗位
“实现高质量就业,薪资只是一个维度。对更多95后大学生来说,好工作还有一个重要维度,那就是个人兴趣、专业方向与国家需求的贴合度。”同济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方雅静说。在同济大学,赴西部和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数量近年持续上升,2019届毕业生中,有152名毕业生入选各地选调生,年度增幅20.63%。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学霸”们,就业时首选的是“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所在的中船重工集团719研究所。该校2019届毕业生顾雨濛的就职经历就很有代表性:这位外表温柔的女生,就业时首选719研究所,可因为由于该所当年不招轮机专业毕业生,她没能被录取;接着,她又选择了中船重工集团的701所,因为同样的原因未被录用后,她当场就流泪了。最终她选择了中部地区的一家大型车企。
在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2019届毕业生除了选择深造以外,全部选择了国内的知名企业和研究院所。“我们的学生本来就是为发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培养的。”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安华告诉记者,毕业生中,签约华为、华虹、长江存储等知名企业的不少。
此外,还有一些优秀的博士生选择了进入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后工作站。
比如,2019年提前毕业的微电子专业博士生刘春森,今年就将进入复旦信息学院博士后工作站。他已经发表了14篇SCI论文,影响因子达到167,发表专利4篇,其中两篇署名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于影响因子38的顶级期刊《自然·纳米技术》上,并且被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在刘春森看来,在国家最急需快速发展的行业从事博士后研究,是他当年选择微电子专业时就定下的志向。
就业选择更多元,求职更看重“员工体验”
基于高校就业质量报告中的“大数据”,一些业内人士也开始为95后大学生的择业“画像”,结论耐人寻味。
面向2020年,95后甚至00后开始陆续登上“就业舞台”,他们眼中的“好工作”究竟是什么?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经晓峰说,这一代大学生,多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他们成长于互联网高度发达时期,且以独生子女居多,因此这一群体对“生存型就业”,即靠就业报酬作为唯一生活来源的比例,较80后、90后更少。加之社会发展派生出很多新业态、新产业、新职业,这都使他们的就业选择更多元。“他们的择业,更多是发展型、自我满足型、价值实现(创业)型。
所以,传统意义的找份‘好工作’,对他们来说则演变为毕业后有‘更多的选择’。”
故因此,从企业类型看,除了国有企业、知名大型外资企业外,民营企业、成长型高科技企业同样受到他们青睐;从行业类型看,电竞、电商、金融科技、文创等新兴行业也让95后大学生乐于加入。
根据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突变时代:2020人才资本趋势报告》,2019届大学毕业生普遍生于1997年以后,对于未来职业的期望不同于其他群体,组织的管理者需要设计更适合年轻人的员工体验。报告称,“劳动力的构成出现了突变,使得优质人才对是否入职一家企业有了新的判断标准,更好的员工体验起到重要作用。”一些调查发现,在人才吸引和招聘环节,员工的“预”体验已经开始生效。报告建议,用人单位若要招聘95后大学生,也要适应这种突变,必须作出对应的改变。
作者:姜澎 樊丽萍 制图:冯晓瑜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