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0年第一天,上海交通大学200多位讲席教授和特聘教授准备了一份2020年的暖心礼物——学校联手十三家附属医院并引入社会资源,提升高层次人才的医疗服务,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也是全国高校首创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服务计划。
人才是高校和科研机构持续发展的基石,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待遇、经费支持、实验室等“硬”条件,还有学校管理模式、服务理念、全方位保障等“软”环境。而“健康服务”保障也是其中之一。学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过去不少高层次人才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常常受困于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后顾之忧”。
据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介绍,此次计划开启了高校、医院、保险公司、服务平台四方合作的新模式,为上海交大的高层次人才量身定制了更优质的健康服务。上海交通大学部分附属医院为这些高层次人才开辟了绿色通道,而且除了社保支付部分,部分自费部分可通过商业保险支付。并且,一旦有需要,从导医、专家门诊等一应俱全,还提供送医上门服务,比如可为高血压患者定期送药到家。
据介绍,该计划从2020年起将惠及更多教授。
其实早在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便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引入商业保险,为全校教职工就医提供额外保障。2018年底,上海交通大学还启动了新一轮对高校人才医疗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设,调动了学校资源,最终确立高校首创的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结合的医疗服务计划,结合保险保障功能与医院的医疗资源,实现“1+1>2”的效果,为高校人才提供更便捷、更完善的医疗保障。
“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在哪里,未来重大科学发现就会在哪里。”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人才计划的“顶层设计”,以人才工作引领学校创新发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而要实现人才强校,必须“要让硬件更硬,软件够软,这样人才就能‘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黄震称,优化人才服务永无止境,上海交通大学推行“人事服务改革十大举措”关注人才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从教师入职的各项手续简化、优化,推进一门式一网式服务,避免反复跑腿填表。生活配套方面,比如,为人才提供设施完善的公寓住房,入住第一天,冰箱里就已提前准备好牛奶、面包;刚拿到手的校园一卡通就预存了一笔钱款,进校第一天就能在餐厅用餐。“切实把人才关怀落到实处,让人才真正有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黄震说。
同时,学校在把握人才引进“高端导向”的同时,按世界一流大学师资标准,设立讲席教授、特聘教授、长聘教授等岗位,通过国际同行评审机制,借力国家、地方各类引才计划,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带动多个学科取得了快速发展。从“一个高水平带头人”到形成“一个高水平团队”的“集团效应”,在上海交大已屡见不鲜。学校还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教师培养支持体系,先后实施了“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特别研究员支持计划”“优秀博士毕业生海外博士后储备计划”等激励和帮助青年人才快速成长,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梯队。
对于刚从海外回国的年轻学者来说,“长聘教轨岗位”不仅仅意味着充足的科研启动费、也意味着进入了学术生涯的轨道:进入对接世界一流大学标准的长聘教职体系,与世界一流大学终身教职教师同台竞技。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建立多维度的人才发展机制,有助于调动教学科研、支撑辅助、管理队伍等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各类人才发展良好生态环境。
实行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关注人才的需求,“想其所想”。未来,学校将再接再厉为全校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更好的服务,为上海打造更有温度的人才高地尽学校的一份责任。
作者:姜澎,储舒婷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