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二·九”运动84周年纪念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子历时八个月,自编自导自演的全新校园大师剧《孟宪承》日前迎来首演,获得师生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教育学家孟宪承先生曾言:“国民教学之不可寄托于外人也,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中国人自己!”他在时局动荡之际,不顾前途、全力支持爱国运动,推动国文教育和民众教育实验,遭威逼利诱,但不为所动,不辞辛苦创建华东师范大学。可以说,选址大夏大学,为后来华东师范大学的持续稳定发展,准备了五十年的发展空间。
一次深入人心的校史文化教育
校园大师剧《孟宪承》将孟宪承老校长的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教育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使现场师生深受感动。
“当剧中孟宪承校长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时,台上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那一刻内心的触动是最难忘、最珍贵的,我想这也是对新时代学生最好、最有效的校史文化教育。”大师剧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夏建国说。
1951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
“大学的理想,实在就含孕着人们关于文化和社会的最高的理想。”华东师范大学第一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如是说;而“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与社会的发展”更是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秉承的大学理想,为一代代师大人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精神力量。
作为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认为,现代国家,没有一个不把教育看作国家的命脉,没有一个不尽力从事师范的培养;高师应当从提高教学质量与提高科学水平角度向综合大学看齐。
正是在这种办学理念的指引下,50年代后期华东师范大学坚持师范性与学术性并重,以科研带动教学,在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教师、学生的科研能力,并结出了累累硕果,开创了中国师范教育的新局面。
在大师剧《孟宪承》项目开展过程中,采用“校史+”美育的工作理念,创造性地将育人融于校史文化体验之中。
相对于被动地接受校史教育,学生团队作为校史文化育人的主体,会有更多的参与度和主动性,能够激发其内部动机,更加贴合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一方面,学生团队通过参与史料收集、文献整理、剧本编写、话剧排练和舞台表演的全过程,自觉感受校史文化、感悟大师人生、传承师大精神。
另一面,依托校史文化剧,通过“生命影响生命、学生影响学生”,进而以点带面发挥校史文化育人的辐射效应。
“孟宪承先生的一生就是为了他的学问、他的国家,唯独忘了他自己。我们青年学子也将在他的精神指引下奋进,将自己的理想融入国家与民族事业中。”校园大师剧《孟宪承》中孟宪承的饰演者、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黄天策如是说。
一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原创话剧
作为2019年华东师范大学文化建设项目,校园大师剧《孟宪承》由孟宪承书院牵头、联合教育学部和校团委共同申报并实施,各方通力合作充分体现了“三全育人”理念,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文化建设与立德树人深度融合。这部大师剧从剧本创作、团队组建、演员招募到话剧排练等,均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形成了一部原创话剧,从学生视角展示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在思想、学术、人生上的大师风范。
在大师剧《孟宪承》首演前,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还启动了“大师与师道——教育家寻访计划”。
首期“教育家寻访计划”聚焦孟宪承、马相伯、叶圣陶三位教育家的人物故事、教育成果以及影响力,设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课程,带领孟宪承书院的未来教师们了解大师、体悟师道。
孟宪承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吴薇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培养的不仅是育人的师者,更是一批批引领时代教育发展的大师。大师精神,便来自有骨气、有正气、行走在天地间的师者。”
作者:樊丽萍
编辑:樊丽萍 沈湫莎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