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沉浸在暑假欢乐时光里的法国孩子们,突然收到了一份“惊心动魄”的爱心礼物:
法国国民议会表决通过了一项新法案,全面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种具有联网功能的通讯设备!
这一禁令于去年9月份开学时,即时生效。
通过行政立法的手段,强制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
这下可好,中国孩子最多是在课堂上玩手机被发现后暂时没收,人家法国直接就违法了……就算是下课及午休时间,也不行!
目前,德国也已经开始就禁止中小学生在学校使用手机的问题展开了公开讨论。
小小的一部手机,怎么就惹恼了这些国家,并上升到国家层面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一个耗时10年的科学实验,结论震惊家长!
2008年,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启动了一项专门研究手机对孩子影响的科学实验:
他从全美不同地区的中下阶层家庭中挑选出100名孩子,将他们分成了两组:第一组50名是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第二组50名是对手机痴迷的孩子。然后对这两组孩子进行了长达10的跟踪调查。
2018年,也就是10年之后,他公布了自己的调查结果:
第一组50名痴迷手机的孩子中,仅仅只有2名考上了大学;
第二组50名接触不到手机的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只有其中三名孩子在高中毕业后,自愿选择打工帮家里减轻负担。而那些考入大学的孩子们,又有16位获得了学校的全额奖学金。
结果一公布,世人震惊!虽然我们不能以考不考上大学来评判孩子的成就,但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量依据。
想毁掉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够了?!
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孩子看20分钟的投影,视力平均下降到10.4度近视状态;
连续看20分钟液晶电视,视力平均下降到18.8度近视状态;
连续玩20分钟平板电脑,视力平均下降到41.7度近视状态;
连续玩20分钟手机,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近视状态。
也就是说,玩20分钟手机对眼睛的伤害,相当于看80分钟的投影、47分钟液晶电视!
危害还不仅仅于此。玩手机的人一般都会找一个最舒适的姿势,要么歪坐斜靠着,要么窝在沙发上,甚至躺在床上,非常容易造成人体肩颈肌肉紧张、劳损,从而伤及脖子、肩膀、脊椎。
这种伤害对小孩尤为严重,因为他们的骨骼发育还没有定型,如果不及时调整或休息,会影响身体发育。
手机对孩子心理上的危害也非常严重。
2017年12月1日,韩国高丽大学的神经放射学教授Hyung Suk Seo在芝加哥北美放射学会年会上公布,他发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与经历焦虑和抑郁症的人相似。
这些智能手机成瘾青少年在抑郁、焦虑、失眠和冲动方面的分数显著高于平常人。
而且,手机对儿童还有致癌的风险!小孩因为处于发育期,大脑对手机辐射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以上!
英国专家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发现,手机电磁场会大大地削弱儿童脆弱的免疫系统,它反过来又降低了儿童对电磁场不良影响的抵抗力。
国际上从事辐射微波研究的权威专家发现,手机在发射微波的同时也存在“极低频磁场”,达到一定程度有可能引起白血病和肿瘤,其中,对儿童影响最为显著。
还有,不论是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还是家长离不开手机社交,都会影响双方的情感沟通。
同时,孩子通过手机观看直播/打赏主播/现场另类直播、游戏充值拼装备、追小说追剧、色情网站等等网上诱惑,不一而足。
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一起戒掉手机瘾呢?
有些家长看到手机有这么多危害,转身就把小孩的手机没收,以为万事大吉了。没那么简单!你知道孩子迷恋手机的原因是什么吗?不解决根源问题,只是治标不治本罢了。
经过总结,孩子沉迷手机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爸爸妈妈没时间陪我,手机上有很多朋友”
“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太无趣,手机游戏乐趣多多”
“学习太枯燥了,手机上啥都有”
“爸妈都在玩手机,我才不愿学习呢”
“成绩差、压力大,玩手机没那么累”
怎么解决呢?
要戒掉手机瘾,绝对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必须全家总动员,而且首先要从父母开始做起:
1、高质量的陪伴
每天给孩子30分钟的专注陪伴,要心无旁骛的倾听、交流。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却没有认同、没有理解、没有传递能量给孩子。
2、榜样的力量
如果大人回家后机不离手,却声嘶力竭地要求孩子远离手机,可能吗?
3、用游戏或公约的方式
比如约法三章,每天只能玩手机30分钟,到时间就关机。
4、增加户外活动/运动
没有孩子不喜欢出门的,培养他一到两个运动爱好。
5、寻找替代品
如果孩子喜欢用手机看书,就用纸质书代替;如果孩子喜欢玩游戏,可以教他象棋、围棋。
6、制定科学的作息时间表
几点吃饭,几点写作业,几点下楼溜达,几点洗澡睡觉,每天把生活作息安排得科学而有序,没有无聊的时间,自然就不会刷手机了。
有一位5岁孩子的妈妈,就完全做到了让儿子不爱看电视、不爱玩手机,怎么做到的?
“无它,唯坚持而已。”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没有任何力量能毁掉下一代,除了上一代。”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综合自课后实践、诗享生活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