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高新区管委会26日就南阳高新区与青年汽车项目合作相关情况进行了说明。在谈及“车载水解即时制氢氢能源汽车”技术情况时,这份官方回应称:
南阳“水氢发动机汽车”,专业名称是“车载水解即时制氢氢能源汽车”。该技术由湖北工业大学与青年汽车自2006年6月起联合研发,项目名称为“车载水解制氢用铝合金制备的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由湖北工业大学董仕节教授为首的团队研发,2010 年被科技部“973计划”批准立项,其基本技术原理是“铝合金粉末+催化剂+水”反应制氢,目前已取得相关专利。今年5月22日,青年汽车在南阳研发基地试制了第一台样车,定型量产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一夜爆红的南阳“神车”,用的到底是怎样的技术,引发全网关注。
事情大致经过,是这样的
▼
5月23日
河南南阳日报头版发文
《水氢发动机正式下线,市委书记点赞!》
文章称“水氢发动机在我市正式下线啦,
这意味着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
不加油不充电
汽车加水就能行驶?
这样神奇的功能
遭到了外界大量质疑
网友们纷纷表示
自己当年的物理、化学都白学了
诺贝尔都欠它一个奖
昨日,有媒体报道
该车所谓的“水氢发动机”的关键制氢技术,来自于武汉的一所高校湖北工业大学
南阳“神车”的“水氢发动机”与湖北工业大学有关系吗?
有记者联系采访到湖北工业大学团队,他们这样回应
1、问:南阳“神车”是否由湖北工业大学提供技术支持?
答:是,提供了关键制氢技术,但与”水氢发动机“无关
湖北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网上说的‘南阳‘神车’使用的关键制氢技术的确是由该校提供支持”。
该制氢技术为车载铝合金水解制氢技术,由曾在湖北工业大学担任教授的董仕节及其团队领衔。
董仕节告诉记者:“前两年,团队与青年汽车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在大规模制氢及车载铝合金水解制氢新能源的运行控制等技术上开展攻关合作”。
他解释,这与网传的所谓的“水氢发动机”并不是一回事,青年汽车只是使用了团队授权的制氢材料和相关技术,而发动机、电池等其他动力技术来自于其他途径。“通过我们的特殊材料和相关技术装置可以将水转换成为氢气,再通过氢燃料反应堆,产生电能,然后驱动车载电机和引擎,驱动汽车行驶,这一整个系统应该叫做车载水解即时制氢氢能源汽车”。
董仕节说,制氢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的关键。
团队从2006年开始研发相关技术,并获得国家973前期研究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
2、问:关键制氢技术的原理是什么?
答:并不是只加水就有氢,还需要制氢材料、装置“
我们的制氢技术并不是在一个装置里加水就可以产生氢气,而是新型制氢材料、制氢装置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董仕节解释,团队的核心技术在于研发了一种高效低成本的铝合金水解制氢材料,该材料在自主研发的制氢装置里,通过一种新型催化剂,让水和制氢材料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氢气,可实现低成本即时制氢。
“简单来说,我们的技术创新点在于制氢材料和制氢装置。”董仕节说,水只是一个必备的参与条件,核心技术是一整个的制备和控制系统。“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纯属误解”。
董仕节说,团队开发的高效低成本的铝合金水解制氢材料,已获得授权专利7项。“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美国等国家也有类似技术,但我们的技术在突破氢气获取速度、效率等工业化制备应用要求上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3、问:有人说用铝制氢成本很高,现实中可行吗?
答:我们有降低成本的办法
有专家表示认为,这种制氢路线并不符合节能和环保的要求。
因为,从技术角度来讲,在特定的装置中,通过水和特殊材料反应获得大量的氢气来驱动汽车具有可行性,但需要解决铝钝化、产物和铝粉分离等技术问题。
从经济性来看,市场上铝的价格已经超过10元/公斤,按照9公斤铝制取一公斤氢气计算,则生产一公斤氢气的材料成本在63-90元,尚未考虑将块状铝制成铝粉的费用和能耗。
董仕节告诉记者,实际上,研究团队已经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考虑。
他说,制氢后的水解产物偏铝酸可以直接作为阻燃材料使用,高品质的偏铝酸可以用于电池隔膜产业,偏铝酸还可以进一步加工成微纳米级氧化铝。制氢后的水解产物都有很高的利用和经济价值,通过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回收后,通过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回收后。
“这些水解产物将通过汽车厂家回收再利用实现其价值,成本可大大降低。”
4、问:制氢技术是否成熟,能在新能源汽车上大规模应用吗?
答:技术上已实现廉价可控的生产方式,但大规模应用还需等待
目前,业内普遍认为采用廉价可控的生产方式,需要存储和运输等制氢的技术还有困难,还不成熟,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董仕节表示,其团队技术已实现了廉价可控的生产方式,随时制备,随时使用,不需要存储和运输的环节。“只需要在新能源汽车上安装一个制氢装置,循环更换装置里的反应材料即可,制多少用多少。”,随时制备,随时使用,不需要存储和运输的环节。“只需要在新能源汽车上安装一个制氢装置,循环更换装置里的反应材料即可,制多少用多少。”
还有人质疑,目前提取氢的技术并不具备大范围可推广性。
董仕节认为,其团队的技术已经解决了材料、控制等氢气制备等关键环节,开发出了可以在多种环境下运行的装置。
“目前只是临门一脚还有待实现,氢气制备残留物的抽取及后续制氢的稳定性还待研究,如果这些技术难题解决了,相关技术就可完全成熟,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大规模应用就指日可待”。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综合自环球时报、长江日报、红星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