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狗如何安全度过520”“有没有哪些时刻让你想立刻结束单身”“当初嫁给爱情的人现在过得怎样了”
看到这些问题,我特别想@曾经被爱情问题困扰的卞之琳和夏济安。
今天的故事便是关于这两位的。
1946年8月,上海。
无线电和报纸上最热门的新闻是杜月笙主持的上海小姐评选。但这一切和巴黎新村的一群男女毫无关系,他们津津乐道于坚持了好几年的隔周茶会,茶会每次清茶点心,请来客为大家讲座,文艺科技时局,无所不谈。
茶会主人是傅雷,宋淇钱锺书陈西禾都是座上宾,据说傅雷讲过法国文学,朱滨生医生讲过普希金枪伤可否治愈的问题,宋淇讲过英国诗歌中的布谷鸟……这显然是上海版“先生的客厅”。
▲傅雷坐在巴黎新村家中卧室里五斗柜旁
彼时,钱钟书因为写《围城》,来得渐渐少了,茶会增添了不少年轻人,他们大多风度翩翩,且有佳偶相伴。周旭良和傅雷有口碑颇佳的贤妻,宋淇旁边坐着新婚妻子邝文美,张芝联和郭心晖更是一对才子佳人,1940年9月28日的《燕京新闻》上刊登他们的结婚消息时专门说“有情人终成眷属,闻者莫不称羡”。
看起来一切完美。
除了在座中的两个人,看着别人郎才女貌,成双作对,颇为失落。
这两个人都是单身狗——他们如果当时读过钱锺书的《围城》,就应当结成“同情兄”组合——因为他们单身的原因都是同一个:实在太不会表白了!
这两个单身狗,一个叫卞之琳,一个叫夏济安。
世界上的单身直男千千万,但卞之琳和夏济安可以组成一个组合——西南联大外文系苦恋兄弟。
世界上的恋爱,有成功有失败,本来再寻常不过。但在研究过这两个人的恋爱史之后,我不得不感叹一句,你以为文艺直男们个个口若莲花?
卞之琳和夏济安告诉你,即使文章锦绣,哪怕满腹经纶,谈恋爱毫无技术,仍旧是一枚蠢直男。
卞之琳的苦恋对象,是我们颇为熟悉的张充和。
不了解卞之琳的同学,先听课代表背诵一下代表作: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的基础其实还是不错的,根据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原则,他的朋友沈从文是张充和的姐夫,他的机会其实还是有的。在和张充和相识之后,卞之琳的写诗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开始写情诗了,写诗的对象当然是充和。可是,张允和告诉卞之琳,她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这样是毫无用处的,必须要有实际行动。
卞之琳就请好友们吃饭,今天张三明天李四,顺带也邀请充和出席——这种遮遮掩掩的“示爱”根本不对充和的胃口,她烦他的“婆婆妈妈”“不够爽快”,对他毫无感觉。
一招不成,于是学沈从文,给张充和送礼物。
张充和的弟弟张寰和(张家小五感觉对姐姐的追求者都特别同情)对于卞之琳非常同情,“每次来,都会给我们带礼物,多少也说过一些让我们帮他劝劝充和的话”。但,他的迂回策略显然没有奏效,“毕竟家里人都觉得不合适,而且总是以充和想法为重的”。至于礼物,“是那种亚麻布料的香港衫,每次都一样”。
有一次,他甚至已经到达了成功边缘。据说一回登山,张充和亲了卞之琳,卞之琳兴奋得不得了,他以为这是某种承诺,一时跑去告诉张允和,结果张允和淡定地表示:“喜欢学习西式交流方式的四妹只是出于礼貌或好玩才那么做的”。卞之琳一下子五雷轰顶,而张小姐则和她周围的人说:“卞之琳没本事,连手都不敢碰。”
卞之琳一次次往张家跑,张曼仪老师编选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卞之琳》一书中附有《卞之琳年表简编》,极其简单的年表里出现了无数次张充和的名字——1936年10月,回老家江苏海门办完母亲丧事, “离乡往苏州探望张充和”;
1937年,在杭州把本年所作诗18首加上先两年各一道编成《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手抄一册,本拟交戴望舒的新诗社出版,未果,后收入《十年诗草》;
1943年,寒假前往重庆探访张充和 ;
1946年7月,卞之琳和张充和的恋情已经毫无希望,在夏济安的日记里,仍旧有卞之琳去张充和家的记录——
张寰和的妻子周孝华说,她曾亲眼目睹过一次卞之琳的大胆表白。
“那一天我在自己屋子里,充和突然进门来喊我跟她上楼。”透过楼上充和的房门缝隙,周孝华看到卞之琳竟双膝跪在地板上。“充和又可气又可笑地告诉我,说卞之琳跟她求婚,声称如果不答应他就不起来。”但显然,卞的“威胁”并未起到作用,“过了没多久,也不知道充和用什么法子,就让卞之琳又站起来了……”
这么黏黏糊糊软软弱弱的直男,哪怕是卞之琳,也让我气炸,恨不得穿越回去,拎着他耳朵告诉他,后来傅汉思追求张充和,几乎天天去,而且让所有人都知道他在追求充和,你看看你,是不是弱爆了!1946年,卞之琳的恋情完全失败。和他相熟的朋友们都说,卞之琳完全放弃自己了。夏济安的日记里记载,钱学熙“批评卞之琳爱情失败后,想随随便便结个婚,认为这是放弃理想,贪求温暖,大大要不得。”
只有夏济安懂得卞之琳,他为他辩解:“可是像卞之琳这样有天分有教养的人,尚且会放弃理想,足见追求理想之难了。”
嗯,这主要是因为,跟卞之琳的苦恋相比,夏济安似乎更惨。
不太熟悉夏济安的同学,我多介绍两句,他的弟弟是夏志清教授。夏济安是著名的翻译家,精通英美文学,曾先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大、香港新亚书院、台湾大学任教。白先勇、陈若曦都是他的学生。1959年赴美,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州柏克莱大学作研究。
“中英文富可敌国,进出衣香鬓影之间应对得体,十足外交官风度”——董桥在《三“家”村》对夏济安如此评价。
嗯,十足外交官风度,见了心爱的女孩,完全哑火,屁也放不出。
照理说,学生和老师师生恋在当时并不少见,沈从文和鲁迅也分别做出了示范。
我们沈从文那么可怜,被排成“癞蛤蟆11号”也毫不气馁,这是多么励志的案例啊,可是夏济安完全没有在前辈身上学到任何,他实在是太怂了。
他明明那么爱她——
她来了。今天穿了一件新的浅青灰色的绒线甲克,带了一双黑皮的长统手套。她没穿过大衣,最初看见她时,穿一件上胸有一条(两条?)红条浅灰色绒线衣,最近两个月是件黑色拉炼的绒线衣,旗袍总是很干净的深青布的。她的趣味是很素雅的,而且很爱洁净,(书面上都用牛皮纸包了起来),——不知道会不会嫌我太脏?
——二月廿七日 星期三 夏济安日记
可是,当他想要知道她的情况,居然不敢去问,而是想出一个特别搞笑的方法——他布置了一篇作文,让大家介绍自己,这才知道李彦是长沙人。
他每天都在日记里柔肠百转,甚至有一次记录自己夜里梦见李彦,做了春梦,醒来甚是懊悔,觉得自己亵渎了女神:
我能够有这样一个人做太太,真是太福气了,她的座位是在阳光下,我有时站的地位,把阳光遮住,我的头的影子,恰巧和她的庞接触,她不知觉得不觉得?她其实很敏感,在她第一张作文纸写完的候,她想反过来写了,我早已冷眼看清,随手递了一张白纸过去。她头亦不抬,面孔一红,居然就接了过去,她所以不敢看我,是不是知道我无时无刻不在注意着她?
其实两个月以后,暑假既放,我设法坐飞机一走,到了上海后,时过境迁,把她亦会渐渐忘掉。
忽然大彻大悟——我对她并没有爱。现在即使别人来撮合,甚至她自己来追求我,我都无动于衷了。
(小编注:其实是人家姑娘这几天没来上课)
饭后午觉,忽又爱念大作,(本来想不想下去,逃出去看电影吧,后来想还是想个明白的好。)左思右想,我认为我可以不追求,我这段心事非要吐露给她不可。我应该在飞重庆之前夕,写封信给她,把我的痴心告诉她,可是我不附地址,使她要覆也不能覆。(其实我是多么怕她不给我回信呀!)
……
夏济安,你能不能有点行动!!!
还真的约了一次,然而不知道是夏济安自己过于激动,还是平时根本没有表现出对姑娘的爱,反正这次约会,彻底失败了。
根据夏济安自己的交代,我认为他至少犯了以下几个错误:
第一,这次约会他迟到了。
第二,第一次约会,他就立刻语无伦次的讲述了自己的感情,毫无铺垫。
第三,把女孩子吓到之后,他回去连写数封信,但都不知所云,毫无重点。
我摘录一点他写的道歉信给你们感受一下——
我看过不少书, 也常同有学问有思想的师友们讨论,自己也常常想想,结果使我深信人应该为追求理想而生活。……我的感情,经过理智的多番分析反省,只是与日俱增,所以我敢断定它是完全真纯,不能动摇。同时我又相信, 假如此心确是至诚,在对方也应该引起些共鸣……
你才约人家出去一次哎,被拒绝不是很正常的吗,为什么忽然彻底龟缩,而且给女生写信一副再也不见的诀别模样?
在写过三封道歉信之后,夏济安彻底怂了。他继续在他的日记里叽叽歪歪,李彦毕业之后,他们曾经在北平再次相逢。夏济安明明仍旧郎心似铁,李彦来找他帮助自己的一个女同学,他二话不说就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结果,那位女同学误以为夏济安对自己有意思,病好之后,她请他去家里吃饭,夏济安对她毫无感觉。
在整理夏济安的日记时,弟弟夏志清发现了一张小纸条:
学程:英文作文组别:h
教师:王高祥学期:学分:2
学生:李彦 学号: 34345
系别:历史。学组年级:一
(此联即上课证经课程股盖章持交教师)
课程2102—34—30,000 注册组课程股(紫色印章)
李彦写的几个字墨色已淡,王高祥的名字写了再用几条横线划掉。这大概是因为一开始英文作文本来是派给王高祥教的,开学时临时换了夏济安。
▲夏济安把这张小纸贴在日记里,因为这是他仅有的李彦亲笔手迹。
在联经出版社出版的《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里,你就会发现夏济安这样的错误,简直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比如1950年,他看上一位秦小姐,并且自作多情以为人家对他有意思,理由是“最近不声不响寄了一盒饼干来”。然后他打算让他们的关系更进一步,夏济安是这样做的。
他跟秦小姐说:“我的弟弟也在追求一位小姐,名叫rose liu。”他认为这就叫做表白了,因为他用了“也”——“因为我不敢说我在追求,所以旁敲侧击”。
这算什么表!白!啊!
当然毫无结果。
1965年,夏济安突发脑溢血,英年早逝,享年49岁,终生未婚。
没有知乎的时代,文艺直男们在遇到爱人的时候,同样手足无措。恋爱需要真诚,恋爱也需要技巧。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综合自山河小岁月、夏济安日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