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似锦的五月,
一场网络拉歌活动,
从上海的校园里走来
歌唱祖国,为上海打call!
这是青春用自己的方式
礼赞祖国,亦礼赞新时代!
今天是521,
上海学子用最强音
表白祖国,表白上海,表白母校!
格高志远,学贯中外
诠释世界,成就未来
从“1”到“70”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上外
七十载筚路蓝缕,矢志创新
七十载岁月峥嵘,初心不改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
“你们这些老上海,要协助陈毅同志去接管上海。”1949年5月的北京饭店,周恩来接见姜椿芳一行时如是说。
▲位于上外虹口校区的姜椿芳铜像
被称为“上海滩上的文化战士”“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的姜椿芳,是上海革命文化运动的秘密领导者之一,在上海沦陷区创办了唯一能够公开出版的反映中国共产党观点的中文刊物——《时代》周刊。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陈毅任上海市市长。上海这座被称为“东方巴黎”的城市掀开了崭新的篇章。
▲姜椿芳刊登在1949年12月29日《解放日报》上的《上海俄文学校揭晓通告》及录取名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急需大批俄语人才的情况下,1949年11月,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的倡议下,经中共中央华东局、上海市委决定,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为基础,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由此于1949年12月宣告成立,这是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
▲姜椿芳为创校制作的教材《贺青读本》
上海市委任命多年从事俄语新闻和文学翻译出版工作、在文化界颇有知名度的时代出版社社长姜椿芳同志为第一任校长。
岁月悠悠,时光荏苒。
这所白手起家、专攻俄语教学的语言学府,又历经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外文专修学校、上海俄文专(修)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学院等传承变革,引领并见证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变迁。
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为国家外交事业、经济建设、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为增进我国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抗美援朝中的上外人
姜椿芳曾在回忆创校的文章中提到,当时上外“学生入学就是参加革命”。上外从诞生之始,就与新中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创校初心是响应新中国革命与建设之号召;培养人才的目标是服务国家建设之需要。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赴朝语文工作队出发前合影
抗美援朝时期,国家急需英语人才,学校英文班学员响应国家号召,经过短期强化培训后,成立由45名学员志愿组成的“抗美援朝语文工作队”,克服困难,舍小家为国家,奔赴前线。时任校长姜椿芳亲自赴北火车站为45名热血青年送别。
▲华东革大外专赴朝语文工作队学生名单
赴朝语文工作队队长蒋之鉴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在一米左右高度的坑道里,他坚守了20多天,缺水缺粮,没有阳光,没有新鲜空气,身边躺着战友的遗体。
冒着随时会被机枪和密集炮火击中的危险,他通过交通沟在各个阵地间移动,先后40多次在前线用扩音喇叭向敌军喊话,宣传政策。
七秩沧桑,创校初心不变。响应新中国革命与建设之号召,服务国家建设之需要,始终是上外培养人才的目标。
2017年,上外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积极推进“多语种+”办学战略,加强全球治理人才培养,突出“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致力于培育思想素质过硬、中外人文底蕴深厚、跨文化沟通和专业能力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
与新中国同龄的上外,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最美的歌儿 最美的青春 献给祖国
“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
我的母亲 我的祖国
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我的母亲 我的祖国……“
优美的歌声回荡在美丽的上外校园,
上外人用最美歌声表白祖国,礼赞新时代。
来自各个院系各个语种的中外学子,
汇聚在校园中心,齐声唱出心中所爱!
出演上外校史剧《寻找〈姜椿芳〉》中老校长姜椿芳一角的男生祁源巴特尔感叹,“非常荣幸能与大家一起,为献礼祖国而歌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也触动我回忆起校史剧排练时所感受到的大师风骨与创校精神,我们的国家如今这样繁荣,离不开每一个默默劳作的人的贡献。他们将一直激励我更加努力。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上海!
我爱你上外!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樊丽萍 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