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在起跑线,毁不了你的一生。
“在香港,如果不做两件事,那你就能过得很潇洒。第一,不买房子;第二,不生小孩。买房子就会被银行绑住,小孩就会被社会绑住。”
这是一位为了儿子“幼升小”,终年奔波的虎妈的感悟。
儿子才五岁半,却已经得到北京大学颁发的普通话证书。
小学都还没有上,拼音早就超过了小学水平;甚至成年人都未必认得出的英文,他却如数家珍。
为了不让儿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位虎妈从儿子出生时便已经准备好了各种兴趣班:中文、英文、数学、体操、游泳……
就这样,她仍觉得做得远远不够。
她太明白,身处这个社会,你不爱竞争,但竞争会找上你!
孩子必须要赢在起跑线上。
就算上不计其数的兴趣班,仍非家长们心中的完美起跑线。
在香港,父母满意的名校只招收一月龄宝宝。
赢在子宫里,才是真正的人生赢家,成了不少妈妈的人生新座右铭。
27岁的香港二胎妈妈Irene已经怀胎五月。
对比一岁的儿子,她这次终于能自信地说出,“这次我要做足准备,因为我要宝宝赢在子宫里。”
尽管一岁的儿子活泼可爱,在Irene的眼里儿子却是“番薯”(粤语指呆头呆脑)。
因为从未接受过任何幼儿培训,在多次幼升小面试中频频失利。
自己的儿子已经落后起跑线太多,她只能从未出生的宝宝身上争取:未出生的胎教、三个月的早教、五个月上婴儿学前班……
而已经落后的儿子,只能从现在开始上各种幼儿学前班、面试班。
别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孩子也一定不能少。
如果自己孩子没有上那些班,那便意味着会输,输掉的不仅是进不了名校的机会,更是他的整个人生。
只有进入了有名的幼儿园,才能进入好的小学,才能进入好的中学、大学,最终才会有一份好的工作,有个成功的人生。
在香港,家长心仪学校的入学名额远远够不上他们的需求。
为了孩子能名校,有些爸爸不惜去面试幼儿园的校工,如果说周五面试,周四的校门口排着的队便到了街尾。
这一切只有一个目的:抢先进名校,加入人生胜利组。
因此,孩子越早学越好,兴趣班越厉害越好,该拿的证书一张都不能少。
为人父母,自家孩子一定不能比别人差。
“你学10个兴趣班,我就要学20个”。
幼儿园期间的乐器学到8级,我的孩子就要拿到表演级。
这条起跑线,似乎不是孩子的起跑线,而是家长们的起跑线,已经输掉的前半生,当然要从孩子的身上赢回来。
似乎,孩子的人生就是家长的人生,孩子不仅是孩子,更是父母人生的勋章,是他们闲暇时可以炫耀的另一资本。
所以要拼死拼活,为孩子做出“最好”的选择。
而这“最好”的选择,却是连一个成年人都无法忍受。
早上八点上学前,虎妈的日常便已开始,“妈妈会帮你成为优秀的女生,一起冲入名校”。
上学的路上,虎妈更是无孔不入地为女儿寻找学习的机会。
路边的路牌、电箱、电车,一路上,要学习的事物无处不在。
就算是在车上吃早饭,也要拿着拼读卡片学习。
子女的人生成败,就取决于孩子上哪间小学开始,所以必须要争分夺秒,利用好一切时间。
上午的幼儿园时间刚结束,虎妈便匆匆拉着女儿到另一间幼儿园继续念下午的课程。
连换校服都只能在公共场所,一切只为了“保证学满六个小时”。
为了孩子能在小学入学前拿够不比同龄人少的奖杯,孩子必须在六个小时之后,再去上由国家教练培训的游泳班,然后是名师舞蹈课。
终于在晚上八点回到家,才发现还要做小学生的功课。这一切,只是一个香港幼儿园孩子最普通不过的日常。
家长心态:别人都这样,我们不这样,就输了。
整个战场明明是大人的,却不知从何时起转移到孩子身上了。
五花八门的教育,成了父母攀比的利器,而非孩子们成长逐梦的翅膀。
少有父母在意过孩子是怎么想的,而多数的孩子似乎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只知道父母要求去学,或者我需要去学。
孩子费劲心思,只想换取父母满意。
才小学三年级的小男孩,在钢琴比赛中因为失误没有达到预期,走下台后抬头看了妈妈一眼,除了失望的摇头别无其他。
再优秀的小孩也只能拿出纸巾偷偷抹眼泪。
这位妈妈似乎忘记了,当一个人脆弱的时候,哪怕是轻微的触碰都能给人无比温暖,更何况是十月怀胎生的儿子,妈妈却只记得儿子没有得奖。
父母的焦虑是外界给的,还是孩子给的?
还是自己无休止的攀比心和不甘自己平凡到庸俗的固执?
孩子的存在,真的是让大人为所欲为吗?
已经10岁的Tessa品学兼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拿过的奖项证书数不胜数,就算放在美国数千人的夏令营中也能稳居前50。
如此十项全能的孩子,却总是担心“如果我不进步,那就会退步”。
人生不是短跑,不是简单的冲刺就好,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场马拉松。
马拉松中,从来没人抢跑,更没有人在起跑线上就拼命地往前跑,坚持下来赢在终点才有奖牌。
德国人口只有8200万,不过我们一个省那么多,这个人口小国里获得的奖项,却有50%的诺贝尔奖,还培养了全世界最多的设计师。
他们的秘诀很简单: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连续多届的“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中,芬兰、香港孩子的成绩始终稳居前茅,甚至有几届评估中芬兰的孩子成绩夺得所有科目冠军。
香港的孩子是用童年换取的学习时间,而芬兰,却是让每个孩子尽情地享受童年。因为,人生中童年最大。
那张空白的纸面上,只有在童年时才有无限的可能。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如果用爬树能力来断定一条鱼有多少才干,那它整个人生都会认为自己愚蠢不堪。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并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赢在起跑线,不是不断地揠苗助长,而是培养他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即使读不了名校,做不了伟人,他依旧能做一些对这个社会意义的事。
哪怕把地上的垃圾随手捡起来,都是为人称赞。
卢梭说过,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浪费时间,慢得无药可救的乌龟,最终还是赢过了兔子。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来源:整理自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