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5日13:53分在上海不幸去世,享年81岁。贾志敏曾说:要当一个好的小学语文老师,需要一辈子的奋斗。
贾志敏,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逾50年。1992年,电视系列教学片《贾老师教作文》在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播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94年,贾志敏被评为特级教师,1999年获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他的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以训练为主,以激励为主”的风格,在作文教学中形成了“高、趣、真、活、实”的特色,曾先后在海内外100多个地区讲学。他的主要著作有:《贾老师教语文》、《贾老师评改作文》(系列丛书)、《贾老师读小学作文》(系列丛书)、《贾老师对你说》、《一个校长的演讲》等。
贾志敏儿子贾文骏称:“父亲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了将近十年。我们全家相信,在另一个没有病痛的世界里,他会继续教出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好徒弟!在我们心底,他永远是那么神采奕奕、风度翩翩、高贵儒雅,无尽的怀念永存!”贾文骏说。
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
语文究竟该怎么教?近年来,虽年近八旬,但贾志敏仍坚守在语文教学的前线不断探索。
他曾撰文称,叶圣陶先生早在七十年前说过,“语,即口头语言;文,即书面语言。语文课,是教师在课堂上借课文作例子,教会孩子说话和写话。”教语文,有的是“教教材”;有的是“用教材教”。“教教材”,必定主次不分,面面俱到;“用教材教”,则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丰富,效果显著。一字之差,泾渭分明。
作为名师,贾志敏一直倡导“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他曾撰文称,很多小朋友都怕作文,不少老师也不知道该怎么教,其实教作文并不是那么难,无非就是用笔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教作文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位,引导学生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
山东章丘第二实验小学教师焦丽辉是贾志敏的弟子之一。她说:“求真,是贾志敏奉行的教育理念。”为此,虽然身患重病,在过去的几年间数次接受手术,但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依然撑着虚弱的身躯,做杏坛上的守望者,为语文教育发光发热。近些年,由于看到“教师不真、研究者不真;方法不真、技巧不真、考试不真,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也不真”,他不顾疾病缠身,奔波于大江南北,讲课、讲座,孜孜不倦地指导年轻教师。
在一篇名为《我的语文教学求真梦》的文章中,贾志敏写道:在我语文教学与求真之路上,多年来一直坚守了以下四条原则——语文老师目光要准、眼睛要“毒”、心地要善、嘴巴要甜。老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我们表扬不要只说“你真棒”,要让他永生永世记得老师对他的期望和赞许,这就是教育的力量。有人问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就是感化,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
“贾志敏老师是一本书:在学生面前,他是一本教科书;在老师面前,他是一本关于语文教学的书。”这是于永正老师对贾志敏老师的高度评价。2011年3月6日上午,在成都举行的名家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上,四川语文名师黄继森聆听了贾老师的作文课后表示,被他的人格魅力震撼了:“贾老师,他不只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棵不老松,是一盏明灯,是一座大山。”
他的语文教学影响几代师生
贾志敏9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2000年被授予“浦东名师”称号,2015年获中国好教育烛光奖,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逾50年,其中,42年的语文教学生涯影响了无数孩子和教师们的成长!
他常说:我是一名小学老师,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他被诊断出罹患癌症。8年里,做了11次手术,如今,他依旧坚守讲台。
他一面接受化疗,一面拄着拐杖为年轻老师上示范课。贾老师说:“当年,我为了生活走上这三尺讲台;今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则一刻也无法生活。”
他有教学五句话,至今看来仍值得我们学习。
第1句话:向“名师”学习,我的教学里有大姐的影子
我不善教课,于是经常求教大姐。
大姐贾志勤,长我14岁,上海解放后,她在一所中学执教英语。由于历史原因,后又改教汉语,同样教得出色,颇受学生欢迎。
她教我如何把握教材,如何设计教案,如何驾驭课堂,如何评改学生的作文等。她待人真诚,学识渊博,语言生动,语感极佳。普普通通的一件事,只要一经她叙述描绘,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让人爱听。
大姐还教我怎样当教师。她常说,教师首先要爱生,其次要读书。爱生是立业之本,读书是立身之本。
大姐去世已经多年,然而,她那平凡的人生,朴素的语言感动我一生。
在我的教学里就有着大姐的影子。
第2句话: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得更好
教课,既要生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热爱文本;更要严谨——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知识。
拿到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要读上几遍。读准每个字音,读通每个句子。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得更好。
读课文,不但要读通,还要读熟,做到烂熟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走进文本,把握课文的脉络,掌握课文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时候,一个巧妙的教学主意,往往就产生于对文本的熟悉。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对文本中的各个元素的理解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凡属主流的、本质的、重要的东西必须准确把握,毫不含糊。因为,“教师的眼里是容不得丁点灰尘的”。
教师有不懂或不会的地方,是正常的,不用回避。可怕的是滥竽充数、敷衍了事,教给学生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
第3句话:教学又是一门缺憾的艺术
当球王贝利踢进第1000个球时,记者问贝利:“你踢进的1000个球中,哪一个进球最为精彩?”
贝利说:“下一个。”
其实,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优秀教师来说,精彩的课,永远是“下一课”。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备课要不断修改,教学得经常调整,一成不变是行不通的。用同一个教案去教不一样的学生,其教学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
教案是教师写下的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安排。这是预设的,是教师在上课前的“一厢情愿”。而课堂教学由于教学对象、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可谓瞬息万变。这便要求教师要不断修改教案,适时调整自己的备课。
教学就是这样,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学习,反复实践,才能接近它的真谛。
第4句话:用一辈子备好“一节课”
现时,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浮躁虚高的现象,尤其是在一些公开教学中。一些教师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课堂上的热闹,很少让学生安静下来,读点书,提些问题。离开文本远了,时间长了,对学生的发展没有好处。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从书中获得真正的知识。
语文教师还要备好课,就应博闻强记,通古晓今,需有“知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我们真能如此的话,那么应该是个教育专家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听一个历史老师上课,听课时竟忘了记录一个字,因为那课太精彩了。课后,他问那个历史老师:“你备课花了多长时间?”那个老师说:“我备这堂课直接时间15分钟,但是我一辈子都在备这堂课。”
“用一生的时间备课”,我也是这样实践着的。
第5句话:爱学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原动力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悟出了一个真谛:
爱事业、爱学生是教师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原动力。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爱的落脚点在哪里?我认为,除了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外,更多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欢愉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毫无精神压力的气氛中学习,变“要他们学”为“他们自己要学”。
我上每一堂语文课,课前要花大量的时间熟悉教材、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不放过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不放弃一个学有困难的学生。
在我五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有辛酸的泪水,更有甜美的甘露。我付出不少,但得到的则更多。我爱孩子,爱给孩子上课,我爱这一份平凡而又普通的工作,我更爱这项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
作者:张鹏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