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将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要么尽快搭上人工智能快车,要么设法应对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冲击。
办学者似乎都意识到:不转型,优势不保。在不少名校,优势学科内部的改革动力很强劲,对于用人需求的新变化已有应对举措;高校的传统人文社科专业面对挑战,也纷纷迈出变革的步伐。
眼下正是校园招聘季。不久前,一则招聘消息引发关注:AI博士起薪已达80万元,而求才心切的企业还在感慨人才供不应求。
就业领域的风向标,往往是招生报考的参照系。近年来,计算机、金融、经济管理、建筑等学科的相继走热,无一不是对这一规律的印证。但现在,情况又有了新变化。记者近日走访多所高校后发现,除了抓紧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学科,不少一线名校的优势学科、王牌专业,近来都传出了改革、“升级”人才培养方案的新动向。
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办学优势。一个显而易见的趋势是:学科内部的深度变革,已然发生。
一线名校争分夺秒部署前沿学科
聚焦前沿学科,下好先手棋。越是名校,越有引领意识。
清华大学这一年新挂牌了一批学术研究机构:智能无人系统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与交通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脑与智能实验室……不难发现,“智能”已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无独有偶,中国科技大学在今年公布的“11+6+1”学科布局中提出,将大力发展包括量子信息科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工程科学等在内的新工科,通过整合校内学科资源,建立量子信息科学部、信息与智能学部等。
在北京大学,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增长点也提上议事日程。继今年成立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后,北京大学近日还宣布成立哲学与人类未来研究中心。反思前沿科技理论及伦理基础,前瞻未来社会面临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是该中心的主要使命。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给未来社会带来巨大变革,要么尽快搭上人工智能快车,要么设法应对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冲击。办学者似乎都意识到形势的严峻:不转型,优势不保。
王牌热门专业内部改革动力强劲
除了学校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在部分沪上名校,优势学科内部改革动力也很强劲。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一直是校园招聘市场上的香饽饽。我们发现,最近一两年,不少金融机构虽然投放的岗位不少,但招人的风向开始发生变化。”沪上一所高校就业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少金融机构更希望到高校来招募数据分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
洞察到这一用人需求的新变化,一些高校已有应对举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传出消息:在金融硕士项目下,将新设“金融学—科技金融”培养方向。该项目将在传统金融课程基础上,增设基础统计与机器学习、计算机应用及技能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大数据、深度学习和计算机编程等技术能力,通过系统化课程体系,培养真正的金融科技人才。
土木工程素来是同济大学的王牌专业。今年秋季开学,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迎来了“智能建造”专业的首批本科生。同济也是今年获批“智能建造”专业的国内唯一高校。“我国建筑业正在向现代工业化转型升级,‘智能建造’是重要方向。”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赵宪忠教授介绍,全新的智能建造专业最大的特色是跨学科,在传统土木工程专业基础上,集聚了建筑与城市规划、机械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等众多传统学科资源。
人文社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范式变革
洞察到信息技术将给未来社会带来深刻变化,高校传统人文社科专业也从中嗅出了挑战,纷纷迈出变革的步伐。
比如外语专业,正在求变中突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语言服务业开始兴起。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就选择与科大讯飞合作,成立智能口笔译研究联合实验室。实验室成立迄今,已围绕机器翻译、人机耦合的同声传译、翻译辅助训练等方面顺利推进研究,合作前景良好。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推进与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设立多个高端实验室,鼓励学者从事国际前沿研究。
新闻人才的培养也在寻求范式变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全国率先尝试“2+2本科教学培养改革”,即本科前两年依托国际政治、社会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八个专业进行“宽口径”培养,后两年进入新闻传播专业培养。此外,新闻学院还全面升级了现有课程体系,开设《媒介技术导论》《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视觉传播》《媒介融合》等一系列新媒体前沿课程。
作者:记者 樊丽萍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