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翔,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物理学专业,毕业后本校同专业直博,师从修发贤教授,从事凝聚态物理学研究,主要开展对强磁场下拓扑量子材料的探索。在导师和同事的悉心指导下,学术成果斐然。与此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党团活动,公益事业和体育运动。
“崎岖与求索”,奋斗科研的勇者
袁翔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受邀参与论文评阅、会议报告等活动,连续五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或更高金额奖学金,获得复旦大学优秀学生标兵等荣誉称号。博士期间共发表38篇科学论文,期刊总影响因子259,文章被引用数达600次。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发表论文6篇,全部为SCI一区论文。其中包括三篇Nature系列文章,分别是N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NPG Asia Material等。研究工作受到相关领域认可,因此同时担任期刊的审稿工作。
看似袁翔的科研之路是一马平川,紧锣密鼓,但实际上,袁翔也经历过很长时间的瓶颈期。
在刚入课题组时,袁翔选择了探索他口中的“黑科技”——纳米加工方面技术,此后又开始了二维材料层状的特殊应用,但是不巧的是半年都没有得到任何进展。“这阶段非常痛苦,即便在第一篇论文完成后,也经历了被8个杂志连续拒稿惨痛经历。”
但这阶段的尝试也让袁翔开始寻找的更加理想的研究方向,他也由此接连尝试了光谱学磁学等多个完全不同的方向,最终摸索出现今的研究领域。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与瓶颈,选择坚持与不断尝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现在取得的成果,袁翔谦虚的说: “做得还不够”、“许多同学实际上比我做得更好”。而对于未来,他希望能够在领域内做出更多贡献。
“交流与回归”,点亮学术的梦想
除了独立的实验,他还受课题组和各方面的资助,开展了丰富的访问与合作。大三下前往伯克利交流时,年轻的袁翔怀有宏大的理想——要去学术环境相传更加纯粹的美国做科研。但是现实又一次让袁翔改变了自己的想法。
见识过这么多城市,袁翔坦言,上海还是他最喜欢的地方。“未来无论如何都要回到上海。”于是,留在复旦成为了他的不二选择。
博士期间,他多次受邀在海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上做报告,正式出访达25次,包括了海内外科研院所、科学装置等的合作研究。他还先后被选为中国青年科学家代表,参加了林岛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和新加坡青年科学家论坛,获得与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见面交流的机会。
能与诺奖得主肩并肩走在林荫小道上,“感觉回到了量子力学发展初期的黄金年代”。广泛的合作与交流给了他更好的科学上的发展。在袁翔看来,无论是与同事还是与导师,学术的交流过程中经常能擦出火花,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质朴与纯粹”,立足公益的初心
作为一名党员,他热衷于公益事业,在有限的科研时间空隙,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袁翔对公益的看法与许多同年龄段的人不同。在他看来,我们的公益不应仅停留在表面上,而应该深入了解对方的真正需要。
他在业余时间设计了听阈曲线测量系统,为早期诊断人耳听力问题提供了便捷的筛查方法。虽然拥有专利,现在还是开放下载,他认为这样可以让尽可能多的人防患于未然,让人们尽早发现自己的听力问题,及时解决。结合自身求学经历,他希望能为更多的孩子种下“科学梦想”的种子,多次担任复旦附小科技兴趣班的老师,给同学们带去各种各样有趣的科学实验,将他们引入科学的殿堂。
与此同时,他还多次参与无偿献血,担任中华骨髓库志愿者。热爱运动的他也更愿意在体育赛事中服务他人,作为国家二级足球裁判员,他经常担任校内外重大赛事的足球裁判,吹罚比赛总数超过100场,还曾当选为复旦足协的最佳裁判员。
科研的道路使他坚定、坚毅、坚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他在2017-2018学年度获得复旦大学博士生国家奖学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他是科研道路上飞翔的勇者,是新时代优秀大学生的典范。
师长点评
导师 / 复旦大学物理学系 修发贤教授
袁翔于2013年加入我的课题组,参与了实验室的搭建和之后的研究工作。他在拓扑材料磁光谱方向开展了具有原创性和深度的研究,有较好的研究成果。他展现出很强的学术能力,与同行有很好的交流。他严格要求自己,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帮助实验室其他同学。他在诸多方面表现优秀,曾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