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你的母亲吵过架吗?
母女两代人生活在一起,在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上难免会有摩擦。
母亲早起准备早饭,却被加班到深夜的女儿嫌弃影响她睡觉,可其实母亲也因为女儿晚归而辗转难眠,却在一早就起身为她准备早饭;
孩子发烧了,母亲给孩子喂退烧药,女儿嫌弃她随便给孩子吃药,而母亲只是不忍心看到孩子遭罪,希望孩子能早点退烧;
女儿责怪母亲给她打电话太频繁,不体谅她上班有多忙,但也许母亲有时只是有事需要和她商量,担心她下班晚了是否安全。
母女最大的分歧就是对下一代的教育观念,母亲舍不得孩子受委屈,每件事都想帮孩子做好;而女儿希望孩子独立承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于是,女儿忍不住斥责母亲:“你这根本不是爱!”
而母亲一脸失望和难过:“你要是觉得我做得不好,我明天就可以走”。
女儿:“好啊,我请保姆。”
争吵完,女儿看着母亲默默走开的背影,落下了愧疚难过的泪水。
这是不是我们很多人和母亲相处的真实写照?其实就像女儿说的那句:“你这根本不是爱!”
舐犊情深,这世上没有哪个母亲不爱孩子,真正让孩子感到不知所措甚至纠结的,恰恰就是因为太爱了。
就像木心曾说的那样:“母爱,是一种忘我的自私。”
可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当妈的都有一颗超大的野心:想给孩子一个最好的生活。
国庆假期爬长城的队伍里,有一位背着儿子的母亲,9岁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肌无力症。孩子的心愿就是想来看一看长城,她就毫不犹豫背孩子来了。
虽然已经气喘吁吁,她却笑着说,“没事,孩子开心,我能坚持。”
她要去城市打工,肩上背着沉重的行李,在火车站匆忙赶车,却不忘腾出一只手妥帖地抱着孩子。
为了供孩子读书,她每天起早贪黑做清洁工,很多亲戚都看不起她,但她自己不觉得。
只要是为了孩子,再苦再累她也甘愿。
这世上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如果你觉得生活很容易,那是因为母亲在为你负重前行。
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
没有哪个母亲是真的潇洒,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把孩子送进幼儿园。一转身,就躲在一旁偷偷地看着孩子,“孩子啊,妈妈放心不下你。”
女儿嫁人那天,妈妈哭红了双眼,她说这个冬天一定很冷,因为她的小棉袄被人穿走了。
今年国庆节有个朋友因为工作原因回不了家,她妈妈在电话里跟她无所谓地说:“不回家就不回家嘛,有啥的,你先安排好你自己的事情就行,不用管我跟你爸……”
结果后来才听亲戚说,那天挂了电话,她妈妈就掉眼泪了,一边抹眼泪,一边委屈地嘀咕:“哎……我都大半年没见着闺女了啊……”
每个母亲都明白“孩子大了留不住”的道理。
就像龙应台在《目送》里说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张照片曾火遍全网。
一位留守在农村的老母亲,送年假结束、在城里工作的孩子回城。
她头发花白,围着围裙,可能正忙着给孩子做顿饭,但孩子着急赶回城里,于是她出门来送。
她布满皱纹的脸上写满了不舍,小心翼翼地趴在车窗上嘱咐着即将离家的孩子:好好吃饭,好好照顾身体……
她看着孩子的车子开动,依旧用微笑掩藏住内心的失落,哪怕她心里很清楚孩子们这一走,又得大半年才能回来。
但是孩子的前程是最重要的,孩子要去见更大的世面,过更好的生活。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每个妈妈都希望对孩子毫无保留地付出,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完美地胜任“妈妈”这个角色。面对这样沉甸甸的母爱,很多时候,孩子的心中更多的是感到不知所措。
有个同事是独生子女,妈妈给她的爱让她倍感压力,只要放假过节妈妈就一定陪着她,她多次希望妈妈能出去旅行放松一下,或者做些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她这里,但妈妈觉得放心不下她,就一一拒绝。
而同事一直很苦恼,28岁的人了,每天还要跟妈妈报备几点回家。稍微晚一点,就会担心妈妈不开心。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于很多子女来说,他们渴望更多的也许是能够拥有一份恰到好处的母爱。
俗话说:别爱太满,物极必反。
这世间所有感情的最佳状态都是:刚刚好。而母爱亦是如此。
就像视频中的那位母亲,后来她智慧地给女儿留出了空间,在外孙女跌倒后没有去扶,只是看着女儿去鼓励孩子。
那场景就跟她曾经鼓励小时候的女儿一样,想到这些,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或许,这时的母亲才真正领悟到:“一个母亲的角色对于孩子来说,从抱着走,带着走,扶着走,逐渐变成了站在背后看着走。或许有太多不舍,但这就是人生。”
令人不禁想起育儿专家尹建莉的那句话:“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有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人们总喜欢把母爱比喻为港湾,好像母亲要一直为孩子遮风挡雨。其实,真正好的母爱应该是一杯茶,陪伴着孩子的成长,该浓时浓,该淡时淡。爱得多,爱得少,都不如爱得刚刚好。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微信号“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