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95后”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招聘市场,近日传递出新动向。大学生的择业偏好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
23日上午,复旦大学开始了本月第二场毕业生大型招聘会,参加招聘的298家用人单位,四分之一左右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企业以及服务业,其中不乏知名的民营企业。而上周举行的生物医药行业专场招聘会,170家招聘单位提供了1.2万多个岗位,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民营生物制药企业。
自今年就业季以来,沪上各高校阶段性统计显示,近年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及服务业日益成为毕业生优先选择的就业目标,尤其是这些领域中具有创新潜力的民营企业,备受当今大学生青睐。
民企吸纳应届上海毕业生最多
光学技术公司、知识产权代理公司、节能环保方案提供商……这些都是复旦大学招聘会上,备受学生关注的企业。虽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摊位前依然应聘者云集,但一些与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相关的民营企业也吸引了诸多学生应聘。学校就业办相关负责人称:“企业是否有创新潜力,正成为学生择业时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而这一点在沪上诸多高校都得到了印证。
上海交通大学就业调查透露,该校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细分不同学历学生的就业去向可以发现,硕士生到制造业就业的比例最高,尤其是智能制造,更是学生的首选;而本科生到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的比例最高。
仅以知名民企华为为例,2016年到华为就业的上海交大毕业生有142人,2017年达到了237人,今年人数有了进一步上升。学校相关负责人称:“华为只是中国民企的一个缩影。这些具有创新潜力的民营企业也是吸引人才的中坚力量。”
日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会同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联合发布《乐业报告》系列之《上海市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报告》(简称《报告》)显示,民营企业吸纳的2018届上海高校毕业生最多,约占26.9%;2018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月薪为6024元。
“创业型就业环境”更受欢迎
从市场预期看,民营企业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势头,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而另一方面,如今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也和过去有所不同,求稳定、可预期,不再是当下大学毕业生择业的“金标准”。
东华大学就业办负责人严军称,“现在的学生在找工作时,并不太关注企业是不是已经进入稳定成长期,他们更关注这家企业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所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制造这类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都是大学生的择业热门。比如,东华大学优势学科对应材料、纺织产业,这些领域知名高科技企业不少都是民企,包括成功生产出碳纤维的江苏某材料公司,这些企业在学校招聘时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目光。
在上海理工大学,本科毕业生过去四年到民企就业的人数稳中有升。据该校最新统计,去年到民企就业的本科生约占学生总数的52%。
“国字头企业仍然是就业的香饽饽,但对很多‘95后’来说,民企相对宽松的工作氛围,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上海理工大学就业中心主任黄志强说,“95后”大学生群体的一大特征是较独立、有个性、爱自由。尤其是一些在城市长大的大学生,本就家境尚可,这些客观因素综合起来,都会影响他们的就业选择。
据黄志强观察,比起每天坐班、准点“打卡”的稳定工作,很多“95后”更倾向于选择“创业式的就业环境”。简言之,就是更希望在团队中工作,有一个明确的工作目标,更欣赏多劳多得、承认个人价值和贡献的绩效考核方式。很明显,创新活力较足的民营企业,与“95后”大学生的这些就业诉求更匹配。
“00后”即将登场注入新活力
还有业内人士分析,民企之所以在如今的校园招聘中越来越受欢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招聘门槛比较灵活,“不拘一格降人才”。
“坦率地说,一些热门外企或国企,从来不愁招不到人,所以岗位门槛要求比较高,比如非名校不招等等。而不少民企在岗位设置上没有这么多‘硬杠杠’,一些民企在校招的时很注意打感情牌。”一位高校就业办的负责人坦言,现在一些刚创业不久的小微企业,虽然名气还不够响,但求贤若渴。为了招聘优秀人才,他们特别重视校园招聘,往往会在现场举办一些活动,让大学生感受企业独特的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2018届上海高校毕业生中有17位出生于2000年以后,有些已经进入本市人力资源市场,开启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报告》称,从我国高校毕业生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律来看,新生代大学生通常最早从其18岁开始进入市场,到其22岁时成为高校毕业生的主体,约占当年高校毕业生总量的一半左右。
据此预计,未来五年将是“00后”大学生陆续进入职场,并逐步成为市场主力的重要时期。与“80后”“90后”相比,“00后”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均有明显不同,他们的就业意愿、求职偏好及职业期待也将呈现新的特点,将为未来职场注入一股创新发展的新活力。
作者:姜澎 樊丽萍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