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首次评选出68位“上海社科大师”,吴蕴瑞是唯一一位来自体育教育界的学者。
中国第一届体育专修科毕业生、中国第一个体育专业官费留学生、撰写了中国第一部运动生物力学巨著、新中国第一所体育学院首任院长……吴蕴瑞毕生致力体育教育事业,是我国现代体育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多才多艺的吴蕴瑞,不仅爱好戏曲、音乐,对书法绘画尤有较深造诣。他与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交谊甚笃,曾有“徐悲鸿的马,吴蕴瑞的牛”之说。吴蕴瑞曾多次举办画展,又因酷爱书画,后与著名画家吴青霞喜结连理。
1892年2月20日,吴蕴瑞出生在江苏江阴县峭岐乡笆斗桥。6岁随父受启蒙教育,后入学堂就读,16岁就读于苏州第一师范学校,1915年底以优异的成绩毕业。1916年,吴蕴瑞胸怀体育救国之理想,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专攻体育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批体育专门人才。
1952年,吴蕴瑞受命组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体育学府“华东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任院长一职长达24年。在长期的体育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吴蕴瑞将现代化科学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为核心的体育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的深厚哲理,不仅对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作用,也对21世纪我国体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中国第一届体育专修科毕业生
1916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增设体育专修科,成为中国第一个开办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的学校,开时代风气之先。首批招生23人,吴蕴瑞榜上有名,学制两年。
▲民国25年,南高东大中大体育科毕业学生第五届体育年会(第一排右起第3人为吴蕴瑞)
▲就读南高师成绩单
体育专修科主任麦克乐先生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有名的外籍体育专家,也是吴蕴瑞的第一位学术导师。吴蕴瑞深受其自然体育思想的影响。
麦克乐(C.H.Mcloy)是哈佛大学体育专科的毕业生,获美国玛利阿大学硕士学位,1913年起作为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干事在华传播西方体育,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专修科主任、东南大学的体育系系主任等职。
中国第一个体育专业官费留学生
1924年,江苏教育厅破天荒为体育专业设置了一个留美学生名额,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官费留学体育的名额,报考者众多,吴蕴瑞独占鳌头。
▲吴蕴瑞东南大学学籍表
1925年,吴蕴瑞远渡重洋,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主修《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经过严格挑选,进入由体育系主任、美国体育理论界权威威廉士教授主持的体育原理研究班攻读。1927年,由于出色地完成了相关课题,被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与友人合影(吴蕴瑞左)
年轻的中央大学体育科主任
1927年10月,吴蕴瑞回国,受聘南京中央央大学,任讲师兼体育专修科主任,时年35岁,从此开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高等体育教育生涯。
▲吴蕴瑞中央大学教授聘书
吴蕴瑞在留学归国后便提出了“体育学术化”主张,倡导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研究和实施体育。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时期,著有《运动学》、《体育原理》、《体育教学法》、《体育建筑及设备》、《田径运动》等多部体育学术著作,翻译大量资料,在《申报》、《大公报》、《体育季刊》等十余种主流媒体上发表文章百余篇。
《运动学》:中国第一部运动生物力学巨著
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壬戌学制》,军国民体育开始没落,1923年,《新学制课程》颁布,正式把体操课改为体育课,此时,吴蕴瑞已完成《运动学》初稿,1930年,经过修改和完善正式出版。
《运动学》提出了以科学解决体育疑难问题的主张,开我国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之先河,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极具前瞻性。
运动学是当时世界上的新兴学科。“以解剖与力学,解剖各运动之科学也。解剖所以论人体各部之构造与力之来源,力学所以论用力之方向、时间、速度等,使人体之各种运动合于力学之公式及定理,以生充分之效力。”1990年出版的《中华体育之最》称:“《运动学》不仅在当时体育落后的中国视为首创,亦远远超过同期国外其他运动学著作。”
“北师大,南中央”
中央大学是我国近代社会学科最齐全、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学。吴蕴瑞自1927年进入中央大学后,执教近20年,担任体育科、系主任近10年,是中央大学体育系的灵魂人物。
▲中央大学解剖实习室
吴蕴瑞在中央大学主讲运动解剖学,那时教学条件简陋,没有什么教学实验设备,也没有标本、模型,他就想法用动物器官代替,以增加感性认识。如讲心脏时,课前设法到四牌楼菜市场买来猪心,解剖后带上课堂,边讲边让学生看。讲肌肉,买来青蛙,剥皮后让学生观看。他还经常带学生到丁家桥的南京医院看人体标本。
吴蕴瑞讲课时常在黑板上画简单的线条图,特别是讲关节的时候,如关节运动幅度与肌肉发力的关系,机械力对骨组织的影响。结合图片讲解,抽象的理论一下“活”了起来,使学生弄懂了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肌肉收缩为动力的道理。
在中央大学体育期间,利用学校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央大学体育系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体育系不分轩轾,时有“北师大、南中央”之说,两者皆为引领中国近代社会体育发展潮流的标杆。
▲篮球教学
吴蕴瑞特别强调体育的教育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品格放在重要位置,针砭学校体育中的锦标主义,以及由此而生的运动会选手制。1934年8月,他提出“全国各级学校应有一律之运动选手规程”的主张,并受命主持制订了《全国各级学校选派运动代表规程》。
新中国第一所体育学院首任院长
1952年,教育部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院系大调整,将南京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三校的体育系科调整合并,组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体育学府“华东体育学院”,即上海体育学院的前身。11月,政务院正式任命吴蕴瑞教授为院长。
以“为祖国培养专业的体育人才”为目标的华东体育学院,最初选址在上海梵皇渡路(现名万航渡路)1575号 原圣约翰大学内,翌年春又在上海华山路630号华东交通专科学校内开设二部。1956年2月,更名为上海体育学院。同年6月,乔迁至上海清源环路650号,校舍建筑面积共44382平方米。
▲吴蕴瑞手迹
学校成立之初,吴蕴瑞教授以其高尚的品格,渊博的学识,求贤若渴的精神,在体育教育界树起了一面旗帜。当时上海体院人才荟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体育教育专家和学者,如张汇兰、金兆钧、吴邦伟等知名教授都位列其中。
作为新中国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吴蕴瑞院长从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开始,到引进高水平的师资,重视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他呕心沥血,踔厉奋发,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
▲田径日常训练
吴蕴瑞治学严谨,不仅长于体育理论,还兼善技巧运动。吴蕴瑞十分重视教学工作,即使担任院领导工作以后,依然深入教学训练第一线。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称赞“吴先生上课,理论联系实际,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易懂易学。”
吴蕴瑞平时十分关心学生生活,经常到学生食堂检查卫生,检查伙食质量,教育炊事人员要保持环境清洁,饮食卫生。学生出早操,他也早早来到操场上,有时还和学生一起跑步。五六十年代,学生家庭经济大多不宽裕,学生往往光着膀子跑步,见院长来了,觉得不礼貌,有的忙着去穿运动衫,此时,他总是慈祥地笑着说:继续跑,继续跑!有时他也“赤膊上阵”,与学生打成一片。
吴蕴瑞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体育教育生涯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体育专门人才,许多人成为新中国体育战线的中坚力量。
“负伤之狮”的故事
吴蕴瑞多才多艺,对戏曲、音乐有爱好,在美留学期间,演奏琵琶和古筝,对书法绘画尤有较深的造诣。曾多次举办画展,至今,泰山岱庙仍留有他的墨宝。又因酷爱书画,后与著名画家吴青霞喜结连理。
▲吴蕴瑞与夫人吴青霞
▲吴蕴瑞画
吴蕴瑞与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交谊甚笃。两人相识于中央大学,惺惺相惜,过从甚密,曾有“徐悲鸿的马,吴蕴瑞的牛”之说。徐悲鸿曾为吴蕴瑞画展写序,并赠佳作多幅,其中一幅为《负伤之狮》。
该作创作于抗战期间,两人谈论国难民情之时,徐悲鸿即兴挥毫,立时而作,竟成稀世精品。解放后,在徐悲鸿纪念馆落成之时,吴先生将《负伤之狮》等一批名画捐赠,但心有不舍,夫人吴青霞临摹《负伤之狮》一幅,以作纪念,一时传为佳话。
▲吴青霞临摹《负伤之狮》
1976年4月10日,吴蕴瑞与世长辞,享年84岁。他毕生致力体育教育事业,首创上海体育学院并任院长长达24年之久,在长期的体育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凝成了以“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为核心的体育教育思想。
吴蕴瑞院长曾对上体的学生们说:“君等一生事业之成功与否,首视学生时代之是否讲体育。吾人理想,不必望我国出特殊之选手,足以超过万国运动大会之成绩,而甚望全体青年皆重体育,爱运动……使我国男女学生皆然,不数年而为强健之国民矣”。
直到今天,吴蕴瑞体育思想仍然宛如一盏明灯,照耀着中国体育发展之路,为后世垂范。
编辑:樊丽萍 朱颖婕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由上海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提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