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首叫做《挑妈妈》的诗感动无数家长。而这首诗的作者“朱尔”,只有8岁。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
我答我在天上挑妈妈
看见你了
觉得你特别好
想做你的儿子
又觉得自己可能没那个运气
没想到
第二天一早
我已经在你肚子里
――《挑妈妈》
其实,孩子远比你想象中更爱你
在微博看到一段视频:
一个年幼的小男孩和妈妈带着很多行李下了高铁,因为心疼妈妈的行李太多,小男孩坚持要自己拿行李。不仅拿着自己的小箱子,还要帮妈妈拉大箱子。看着他踉踉跄跄的脚步,真叫人担心,却又那么的令人感动。
妈妈,我现在力气还小,只能拿得动我的小箱子。等我长大了,有更大的力气,我要帮你分担更多的担子。
这些孩子,看到了妈妈的不容易,看到了妈妈的苦,所以才会那么懂事。心疼妈妈的孩子,总是希望快点长大,让妈妈就不再那么辛苦。
在美国,也有这样一个小男孩,妈妈因为违反交规被指控。法庭之上,他因为心疼妈妈,真情流露的发言感动了在场所有人。他说:“我的妈妈,她正在找工作,因为她想筹钱搬新家。这也是为何她不能把钱花在其他地方。”
从妈妈的表情上看,她完全没有料到孩子会说出这些话。尽管罚金只有60美元,对妈妈来说也是一项艰难的经济负担。
法官听完大受感动:你爱你的妈妈,为她做了一个很好的请求,而且你也非常了解妈妈的经济困境。你要记住一件事,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相信你能非常成功。好好照顾你的妈妈,姐姐还有其他人,因为你是个善良的孩子。
法官撤销了对这位妈妈的指控,这件事也让网友盛赞:“这才是真正的情理法”。
其实,孩子们远比你想象的更爱你。
当你在大声斥责孩子的时候,其实他们也很生气,但他们从来都不怪你,你在孩子心里,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德国有一本著名的绘本《一生气就大吼大叫的妈妈》,就是写妈妈骂小孩时,小孩感觉自己:碎成了一片片,飞散到了全宇宙。而妈妈的温柔又能把散落全宇宙的碎片片都找回来重新缝上。
很多人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但孩子对妈妈的爱却是无条件的。因为对孩子来说,妈妈就是他们的全部。
爱你的孩子总会做出意想不到的事
我们总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盼望孩子们只要听话就够了。但有时候孩子为了妈妈,会做出很多你意想不到的事情。
吃饭的时候,妈妈故意把孩子最爱吃的香肠夹到了自己碗里。本以为孩子会不高兴,可没想到,孩子的反应却是:把自己碗里所有的香肠都夹给了妈妈。
还有一位妈妈,在生完宝宝后,在家做了两年全职妈妈。为了减轻老公的养家负担,她离开孩子,重新回到职场工作。一天中午,妈妈突然收到家人发过来的这张照片,心酸得泪如雨下。
在地铁上,妈妈因为太过劳累睡着了,孩子便背起妈妈的背包。在旁边一直护着妈妈,直到下车。
妈妈,你工作已经很累了,休息一会吧,到了站,我叫你……
在车站外,妈妈的鞋带松了,孩子弯下腰认真的帮妈妈系鞋带。虽然旅途有点累,但看到懂事的孩子,眼里全是宠溺和感动。
四岁的小男孩诺兰曾经是一个活泼的小男孩,但在他2岁时,不幸查出癌症。
不停的呕吐和胸痛让他痛不欲生,最终他的妈妈决定放弃治疗。生命的最后一天,当妈妈进浴室洗澡的时候,诺兰一直趴在浴室门口守着,等待妈妈出来。
他用最后一丝力气,对妈妈说出了那句“妈妈我爱你”。他曾对妈妈说,妈妈,我虽然很疼,但我愿意为你而和疾病抗争。等我去了天堂,妈妈一定要来找我玩啊!
这就是孩子对妈妈最纯粹、最珍贵的爱!
对孩子来说,你就是他的全部。因为无论怎样,在孩子眼里,你依旧是一个满分妈妈。
有时候不是我们教会孩子如何去爱,而是孩子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最近看到一部亲子短片,大受感动:
让你给自己的孩子打个分数,你会打几分?
每个妈妈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那么完美,爱哭闹减一分,挑食减一分,不讲卫生再减一分。
在他们心中,孩子只能得到8分、7分,甚至不及格。
孩子们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妈妈的呢?
“妈妈很漂亮”
“妈妈烧饭给我吃,很辛苦”
“想保护妈妈”
“妈妈变老了,我会很伤心”
“妈妈不陪我,我会想妈妈”
孩子虽然还小,却有时刻想着保护妈妈。
在孩子眼中,妈妈始终是完美的,提起妈妈,他们的眼里都闪着亮光。他们想告诉全世界,我有这么好的妈妈,真的好幸福!
“如果10分满分,你会给妈妈打多少分?”
所有孩子都不假思索的给了满分。在孩子眼中,妈妈没有缺点,妈妈永远是最完美的!
看到孩子为自己打了满分,妈妈们都哭了。因为惊喜,因为欣慰,因为感动,还有那么一点惭愧。
很多妈妈觉得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自己会用百分百的精力照顾孩子。
想想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真的用了百分之百的温情吗?真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了吗?
我们常常会忍不住吼孩子,觉得要给孩子一点“教训”。我们把坏情绪,一股脑的发泄给孩子,总是希望自己能“省点心”。
我们总是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
有时候不是孩子变得更不听话了,而是大人变得不耐烦了。
孩子对妈妈的爱才是最无私的,在孩子眼中你永远都是满分。
每一位母亲,都是孩子出生前,精心挑选的好妈妈。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