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外国人
计划一年之内吃遍中国
然而五年过去了
他依然逗留在四川
……
听起来像是一个段子
但有一名叫扶霞的英国妹子
就因为对中国美食一见钟情
从此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至今已有24年了
扶霞全名扶霞·邓洛普(Fusia Dunlop)
她是剑桥大学文学学士、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汉学硕士
这样金光闪闪的学历
似乎意味着一份轻松的工作、顺遂的人生
但一场来中国的旅行
却让她走上了从未预料到的道路
1992年的秋天
扶霞第一次来中国
第一站是香港
喷香油亮的烧鹅、精致的水晶虾饺
还有叉烧、云吞、鱼丸、车仔面
扶霞简直惊呆了:
就连在最便宜、最不起眼的餐馆里
那些普普通通的炒菜和煲汤
都比我在英国吃过的东西要好吃一百倍!
广州、台北、拉萨、绍兴、重庆……
扶霞一路上吃得不亦乐乎
最后一站是四川成都
在街边一家简陋的苍蝇馆子里
四川朋友点了冷盘红油鸡肉、葱花汁烧鲤鱼,还有鱼香茄子这些她从未品尝过的地道菜式。
她吃到了改变她一生的鱼香茄子:
“茄子炸得像奶油般柔滑,
虽然没有用到鱼,
但那引人垂涎的酸甜味儿还真是有点鱼香!”
扶霞说如果人一辈子只能吃一道菜
那她毫无疑问选择鱼香茄子
回到英国后
扶霞四处寻找那些让她魂牵梦绕的中国味儿
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英国的中餐馆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为了安抚早已经按捺不住的胃
1994年
扶霞申请到了政府奖学金
成为了四川大学的一名留学生
扶霞到学校的第一件事
就是将附近所有的菜馆记录下来
然后按着名单吃了个遍
那些最普通不过的家常菜
对她来说都是美味珍馐
“好吃得不得了”
香辣兔、钵钵鸡、串串香、回锅肉
烤猪蹄、龙抄手、酸辣粉、钟水饺
因为吃
扶霞和天府之国产生了深刻的灵魂共鸣
原先英国人特有的古板端正
都被无尽的美味诱惑纷纷击碎
她陶醉在成都慵懒的空气里
再也不想回去了
慢慢地
扶霞不再满足于吃吃吃了
她想研究这些美味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
此后,扶霞下馆子吃饭,
并不急着点菜,而是先去厨房看看。
她学会了第一句完整的四川话:“厨房在哪儿?”
她自告奋勇去给厨师们打下手
钻进了各种小餐馆的厨房
忍住拔腿就跑的冲动
观摩剖黄鳝、给鸡拔毛……
看兔兔如何变成一碗红烧兔肉
还有那些英国人受不了的鸡血、鸡胗、鸡肠子
被师傅炒成了一碗香喷喷的麻辣鸡杂
接受了街边小店的熏陶后
这个英国妹子走火入魔了
她想系统地学习做川菜
说干就干
扶霞骑着自行车一路飞奔
找到了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
就此加入了学厨的行列
短短3个月内
扶霞记下数百个中国食材名字
并对各种烹饪手法相当熟悉
凉、炒、烹、蒸、烩、煮、炸、闷、卤
扶霞都学得有模有样
中西结合的笔记更是记了厚厚的几大本
读完烹饪学校后
扶霞掌握了一口如假包换的川普
当然
也学会了做正宗的川菜
扶霞还练就了一流的刀工
一把中式菜刀使得出神入化
扶霞说川菜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菜系
用廉价的食材做出超棒的味道
同样一个菜还能做出千百种风味
你永远不会对川菜失去兴趣
留学生涯结束后
扶霞回英国的行李超重了
因为她带了几十种调料:
包括郫县豆瓣、永川豆豉、新繁泡菜、汉源花椒、
豌豆淀粉、朝天辣椒、八角等等
还有各种中式厨具:
铁锅、砧板、菜刀、筲箕等等
最夸张的是
还有一个巨重的藏式火锅和一个老泡菜坛
回到英国牛津老家
扶霞迫不及待地要露一手
每天慕名而来的英国吃货们更是络绎不绝:
原来真正的川菜是这样的!
凉、炒、烹、蒸、烩、煮、炸、闷、卤,
全都耍的有模有样。
从此,往来扶霞家的食客络绎不绝,
有来品尝川菜的,有来请教厨艺的,
更有许多人来讨论研究那个火锅的用途。
西方人误把中国看成很简单,以为每个地方都吃着唐人街那样的外卖糖醋排骨。
有一次
扶霞请一个好奇的朋友尝了尝花椒
结果那位朋友大惊失色
以为扶霞想下毒害他
为了消除西方人对中餐的误解
扶霞决定写书:
我要告诉他们中国饮食文化才是世界上第一
材料上运用搭配、菜式的多元化
没有一个国家及得上!
2001年
她写的《四川烹饪》先后在英美出版
还夺得了英国著名饮食杂志大奖
被评为史上最佳十大烹饪书籍
扶霞开始在《金融时报》等媒体担任专栏作家
还马不停蹄地在欧美举办讲座
为了犒劳自己
她每年都要来中国呆几个月
哪怕在“非典时期”都不例外
除了出书,扶霞也在欧美举办讲座;
在《金融时报》等媒体担任专栏作家;
西方中餐界,她的地位相当于在中国的蔡澜。
扶霞有点惋惜中国的快速变迁:
老街坊被拆了、大家习惯味精和外卖了……
她为中国那些古老的智慧着迷
特别欣赏孔子的饮食态度、墨子的环保主张
扶霞说:
我的中国朋友
特别是上一个世代
会以季节、天气或气候调剂
吃得很健康、和谐、平衡
她希望中国菜在西方世界越来越受欢迎、尊敬
年复一年
陆续出版了《鱼翅与花椒》(中译本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湘菜谱》、《淮扬菜》……
2016年伦敦,扶霞携新书《鱼米之乡》与读者见面。
这次,她向海外读者呈现了口齿留香的江南美食,
葱油鸡、东坡肉、无锡排骨、蚕豆佛手瓜、上海粗炒面……
过去几年来,
扶霞多次往来于上海、杭州、苏州、宁波和绍兴等地,
流连各地厨房餐厅,与当地大厨切磋,
在湖边垂钓,深入乡下采摘竹笋和野生蔬菜。
“那些恋上江南的没有人愿意离开。”扶霞在书中写道。
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向海外读者呈现无比美妙的中国美食
成为了伦敦首屈一指的中华美食代言人
在异国进行一场美食探险之旅
需要克服语言、种族、环境等挑战
但扶霞一闯就是二十多年
仍不改最初的痴迷
对美食和烹饪进行了那么多探索
扶霞回到英国家中的厨房
给自己和家人做的
永远是中国老百姓的家常菜
她说:
这始终是我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她花了二十多年
找到的中国美食秘密……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
来源:贵州卫视、搜狐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