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中国现代会计之父”、首批“上海社科大师”潘序伦先生一手创办的立信会计教育事业迎来90岁生日。
1927年1月,潘序伦在上海爱多亚路39号设立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只因潘老在实践中领悟到“要开展会计师事务,首先要取信于社会”,所以他取《论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事务所更名为“立信”。
后来,潘序伦又把主旨引申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这24个字既是会计事业的信条,又称为立信学校的校训。
刻苦学习的精神贯穿潘序伦一生始终
要问对父亲最深的印象,潘序伦的女儿潘屺瞻认为是父亲的毅力,“这种超强的毅力始终贯穿于他一生的学习和工作之中。”
1919年,为了能够出洋留学,在恩师黄炎培的介绍下,26岁的潘序伦来到圣约翰大学做了一名旁听生。
由于年龄大,而且总是穿着长衫,所以年轻的同学都以为他是老师,称呼他为潘先生。
虽然这位“潘先生”做过几年的中小学教员,而且能够把《英华袖珍字典》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在圣约翰这样一所同学之间用纯英语交流、教师全英文授课的教会学校中,仍然与其他学生之间有着巨大的差距。
潘序伦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在班里的英语程度很低,教师都知道这一情况,所以总不向我提问。有一次朱友渔教授破天荒地在课堂上对我提问,本该答yes,我却答成all right,顿时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羞得我满脸通红,无地自容。”
最后,勤奋的潘序伦不仅破例从一名旁听生转成正式生,还在全校英文作文比赛中,得了唯一的一块金质奖章,被授予文学士学位。
1921年,潘序伦以上海考区第4名的成绩考取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招考的留学生,启程奔赴美国哈佛大学就读。这一年,潘屺瞻刚满一周岁。
“在国外求学的时候,父亲也是很刻苦的。他住的屋子里除了床就是一张写字台,连炉子都没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父亲分秒必争,刻苦学习。”潘屺瞻说。
在回忆录里,潘序伦写道,“两年期间,我未看过一场电影,也未到餐馆吃过一顿饭,从清晨到深夜,都是在自己租赁的宿舍内或学校图书馆里度过的。有时连饭也没有功夫做,只好买个面包就着一杯温水充饥。”也正是这两年中,潘序伦跟随年过七旬的科尔教授(W·M·Cole)奠定了自己受用一生的会计学基础。
1923年,潘序伦获得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学位,翌年,又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博士学位。
解放以后,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苏联会计学说,潘序伦还专门学习了俄语。俄语里面有卷舌音,而潘序伦的家乡话里面是没有卷舌音的。于是,在潘屺瞻的印象中便一直保留着这样一幅画面——已经度过知天命之年的父亲每天对着镜子吃力地练习着卷舌音。
“父亲一心想要立信复校成功”
1924年,潘序伦从海外学成归来。在此后的数十年中,他白手起家,创办了享誉国内外的“立信”会计事业。
创业之初,潘序伦就确立了“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立信会计学校”和“立信图书社”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尤其到了晚年,立信会计学校可以说是潘序伦倾注心血最多的领域。
1927年,深感我国会计人才匮乏的潘序伦在上海设立了簿记训练班,此后一直到1947年,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共计举办了40届,前十年入学学生4783人,后十年30476人,最盛时仅上海一地就设有11所分校,为我国输送了数以万计的会计人才。而立信会计学校的品牌也一直延续至今,发展成为如今的“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1980年7月,趁着改革开放的契机,潘序伦提出复校申请,并在当年10月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批准。
复办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按照传统,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办学方式,并附设有大专夜校部、中专程度的会计职业学校和函授部等。潘序伦任名誉校长。
“1980年,上海立信争取复校的时候,父亲已经87岁高龄了,当时因病住进了中山医院,视力也不是很好。但每天早晨学校领导到他床前汇报复校工作时,他还是聚精会神地听着。他就是一心想要复校成功。”潘屺瞻回忆父亲当年为复校所付出的心血时依然心情激动。
父亲对学生的最后一次关怀
除了立信会计学校得以发展壮大之外,三位一体中的另两个支点——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立信会计出版社也得到了的良好的传承。
如今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拥有执业注册会计师万余名,并在北京、深圳等地设立了31家分所。到目前年业务收入近40亿元。
而立信会计出版社的图书市场份额也持续扩大,其中《新编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一书的销售量累计已经超过200万册。
“立信之所以能够这样蓬勃发展,和父亲对学生的爱才是分不开的。”
我国著名学者、曾任上海市财政局局长兼税务局长的顾准便是在潘序伦的指引下走进了经济学的殿堂。
1927年,年仅12岁的顾准被推荐到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当练习生。在随后的日子中,潘序伦发现这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天赋异禀,便不按年龄、资历来提携——他把16岁的顾准派到会计夜校里授课。随后,潘序伦还与顾准合写了中国第一本《政府会计》。
据立信老员工回忆,年轻的顾准曾和比他大22岁的潘序伦拍桌子吵过几回。事后,潘序伦却依然不计前嫌,对他重用不误。
▲潘序伦与顾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合影。
实际上,不光对于晚辈爱护有加,对于社会各界人才,潘序伦也是极尽个人所能倾力相助。
潘序伦回忆录中的一段话或可以概括潘序伦的会计人才观。“古时王荆公说过:‘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我在设立会计师事务所初期,就深深感到,非改良企业会计制度和训练会计专业人员不可。因此,即从这两方面着手,一面附设了会计补习学校,一面自行编译会计书籍,并开设图书社,把事务所、学校和图书社三者融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
“我记得在中山医院的时候,父亲已经是病危了。有位学生想出国深造,请父亲来为他写推荐信。父亲非常爽快地答应了。由于当时父亲已近病危,没有写字的力气了,于是他便让身边的人帮忙写推荐信。推荐信写完之后,父亲奋力地从床上起身,颤颤巍巍地走到床头的一个小圆柜前面,慢慢地坐下来。那时病房里的光线比较暗,我就用手电筒给他照着,他就在手电筒的灯光下看完了这封推荐信,然后拿起笔来用力地在两封推荐信上分别签下了自己的中英文名字。”
现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来,潘屺瞻仍不禁落泪,“这是父亲对学生的最后一次关怀”。
父亲对我的教育就是要“勤俭”
虽然在青年时代,潘序伦就已经拥有了不菲的收入,但是一直到晚年,他的生活都非常简朴。
在潘屺瞻的印象里,父亲每天的伙食都非常简单,从不铺张浪费。
“他晚年的时候,所有的家庭开支都需要记账,开支都是有计划的,不能超预算。”潘屺瞻回忆道,“我记得那个时候物资供应还比较紧张,食用油都定量,如果你油用的多,那么就需要买议价油,价钱比较贵,父亲就不买。他把自己的工资大部分都捐给了立信学校。”
▲潘序伦夫妇
晚年潘序伦总结自己的财富观时,曾用一句名言来概括:“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说的是品行端正的人,如有过多的财富,他就会想到一生衣食无忧,因之可能耽于逸乐,不思进取。至于品行不端之人,有了过多的财富,就很容易浪费,甚至犯嫖赌等触及刑律的罪恶行为。
潘序伦总结道,“多财总是一件好事,但一个人多了财富,首先应当考虑用财之道,应当把多余之财,用于有益于人民大众的事业上。”
除了办校初期将自己大部资产捐与立信学校之外,直到自己晚年,潘序伦和自己的爱人依然心系社会,将国家返还的八万余元家产中的半数捐给了上海会计学会,第二年又将剩余的四万五千元银行存款中的三万五千元捐给了刚刚恢复补校的立信学校,作为优秀学生的奖学金。
“父亲对我的教育可以概括成两个字——勤、俭。就是学习和工作要勤,持家要俭。”潘屺瞻回忆道,“他希望子女能够多为社会工作,生活则要简单朴素。所以对我来说,尽管在工作上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就,但还是完成了父亲的期望”。
作为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潘序伦拥有丰富扎实的会计知识、信字为本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会教育家,他散尽家产办学校、呕心沥血搞教育。
潘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导着每一位立信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的道理。如今,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迎来九十岁生日,相信“诚信为本,勤俭节约”的传统在一代又一代的立信人手中传承。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视频制作:李晨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