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的过程就是修心的过程,创业者要能享受苦难、遵从内心,哪怕前路和正在经历的是坎坷和波折,也要坚信,只有经历了这些才有未来指数型增长的可能与希望。” 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近日在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主办的职业发展论坛上忠告那些渴望创业的年轻人,不论是创业、从事科研还是就业,只有充满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才能成功。
从本科开始至今四次独立创业,曾经参与过创业的公司有20家左右,余建军把自己定义为一名 “连续创业者”,“如果说创业的成功率很低的话,那么连续创业的创业者成功率则会相对较高。”
创业总是百转千回,充满艰辛
早在西安交通大学读本科时,余建军就开始了创业征程。在他的人生中,有三次堪称 “重要”的选择。第一次是2001年,面临毕业,导师希望他出国深造。考虑了一周后,他和当时大学里的合伙人决定继续创业, “不相信我们干不出一番成绩”。他回忆,在学校,每天都要上很多不同的课程,但创业可不同,从早晨起床到深夜睡觉,每天的时间都用在同一件事情上, “这种全身心地投入去干一件事情的感觉很爽,自己每天都充满能量,感觉很快乐。这种感觉让我不想放弃创业。”
当时的余建军和创业合伙人,每人每月只拿300元生活费,就能应付生活开销了。很多年以后他读 《乔布斯传》,其中说到,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才回想起,那就是他自己当时的心声。
大学毕业后,从2001年到2006年,他创立了杰图软件。记得2004年时,余建军的软件公司已有一年两千万元左右的收入。此时,互联网公司开始发展,他很快发现,这是一个和软件公司“完全不同的存在”。于是,他转让了自己在软件公司的股份,一个人离职了。第一次做互联网平台,他尝试了 “城市吧”项目,这个项目虽然最后卖给了百度,但他自言,这不是一个成功的项目。他发现,这一次创业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创业团队成员大多来自同一个班,大家的思维模式都相似,有着同样的优势和同样的劣势。
恰巧在此时,渴望 “转向”的他遇到了同样想创业的陈小雨。
2009年,他和陈小雨联合创业,重新出发,去 “彻底地”做一个互联网项目。无奈那时VR(虚拟现实)技术尚未出现,他的创业团队从正大集团融资2000万元后,到2012年就只剩下400万元了。这个项目,明显不行了。
“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我们的团队就一直在换方向。有时候,上午的想法到了下午就变了。更令人担忧的是,每一次转型,团队中的人就会少一半。”当余建军提出要做音频的时候,公司的首席技术官和另外一位高管也联合离职。
余建军记得,当时最后一个员工是一个架构师,而他也已拿到了别的公司的录用通知。 “晚上,我和陈小雨还有这位架构师一起吃了顿饭,把他挽留下了。他临危受命担任我们的首席技术官。”
更艰难的是,因为当初正大的投资,余建军的团队每周还要去正大开会,接受高管们的问询和质疑。有一次,正大在上海的喜马拉雅中心总经理来找他们谈话,劝他们不要 “折腾”,到中心去做IT的技术团队。余建军说:“当时我就说,创业不是为了最后做网管的。”
最终,正大还是继续投了1500万元,占喜马拉雅60%股权。而现在,喜马拉雅已有4.7亿用户,并且拉动了很多人的创业。有一个在喜马拉雅上讲科幻故事的年轻人,上个月刚从公司分了100万元。
“创业就是这么艰难和百转千回。”余建军说,作为创业者,他自己也需要充电,充电方式就是坐在车上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记忆最深的是,曾经有一个深夜,余建军写下了六个字:梦未竟,心未死。
创业时不能人云亦云,重要的是信念
在余建军看来,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总是会受到他人的压力,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但是不论是创业还是做研究,最重要的仍然是不能人云亦云,而是要深度思考未来的趋势。
比如过去谈 “互联网+”,现在谈“AI+”,其实影响的都是整个商业的模式。他举了个例子,现在的商业应该算是智能商业,过去是 “拍脑袋”决策,后来是机器数据作为参考依据,由人来决策,再后来是机器决策,现在已是机器决策加自主学习。可以预见,未来商业的各行各业都会变成智能商业。
“对于这些不断出现的新技术,我们可以不理解其原理,但必须理解它们给产业带来的变化。”余建军认为,创业其实就是修心的过程,创业者都应该成为充满理想主义的现实主义者。
这是因为,几乎所有的创业者,在创业前期都特别辛苦,因为创业成功率本身就很低。余建军坦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的趋势可能是一条横着的曲线,也可能是线性增长,也可能是指数增长。
所以对于大学校园里的年轻人,他坦言,如果要选择创业,必须要 “灭脆弱之心、自满之心、自怜之心和自傲之心”。相反,要有信念之心、无我利他之心、延迟满足之心、独立思考之心。他说, “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在于信念系统。很多人总是等到看见才相信,但是等到看见才相信时,机会往往已经没有了。”
但是,如今的余建军和不少年轻创业者以及求职者接触时,却发现了一个可能阻碍他们创业的绊脚石: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越来越少。这也使得他开始关注教育。
“包括我自己,我们从小在学校里都被教要套公式刷题,刷到后来,别人做什么我们也做什么,这也是为什么每当有一家创业企业得到了成功,立刻就有好多其他的创业者跟上。”余建军认为,最重要的是,不管别人做了什么,创业者还是回到问题的最本质去思考,去追根究底。所以,他鼓励年轻人要趁年轻,找到内心的声音,倾听内心的声音。不要躲在自我设定的边界中,而是要无所畏惧,做一个有信念的人。
作者:记者 姜澎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