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教近10年的小学语文老师,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发现,每逢写难忘的一件事,经常会看到不止一名学生以 “在我的一生当中,遇到很多事,像星星一样多……”开头;如果是写夏天, “六月天,娃娃脸”必然是高频出现的词语。甚至有学生直接告诉老师,作文就是有套路的,按照套路写才不会出错。
但是,写作是孩子精神自然生长的成果,也是每一个人的表达方式,即使是同样的事件,一千个人也有一千种看法,不应该把孩子的写作从小就限制在一个个狭窄的框框里。看看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眼中的作文:应该有规范,但不应该有套路。
语文考试中,作文历来占分比很大,随着语文越来越受重视,各类作文培训班也应运而生。但,这类速成班为了快速提高孩子的作文分数,让家长感觉到孩子的作文进步,教给孩子的往往是一些模板,即 “套路作文”,一篇作文明明有一百种写法,偏偏教孩子硬套一种。除了培训机构,有些学校的语文老师教作文也是如此,他们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少有更新,总是让孩子背诵大量的范文,传授一些模板,拒绝创新。
在我教过的班级中,那些上过作文培训班的孩子作文常常千篇一面。所谓“一众小学生,作文套路深”。这些常见的套路可以归结为:
一是套用死记硬背的好词好句。写春天,必有 “万物复苏” “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姑娘来了”等语句;写夏天,必会出现 “小狗吐着舌头” “知了在树上鸣叫”;写秋天,必有 “秋高气爽” “天朗气清” “黄澄澄的麦穗”“金灿灿的田野”;写冬天,少不了 “瑞雪兆丰年” “银装素裹”等,虽然南方的冬天很少下雪,全文也鲜有自己观察到的细节。
二是作文中编造、捏造虚假事例。我自己教的班级里每年都能够看到十多篇作文写最难忘的事是让座或者扶老人过马路,最后感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艳了。每逢要求孩子写母爱,都有几篇写 “妈妈深夜背我去医院,我被妈妈的母爱深深打动了”。
曾经问过学生: “难道除了妈妈半夜送你去医院,平时感受不到妈妈的爱吗?”学生很委屈地回答: “辅导班老师举的例子就是这样,而且书店里买的优秀作文选也是这样写的呀!”
三是遣词造句滥用排比。套路作文里还有大量刻意为之的排比与引用,理由是 “能提高文章观赏性与句子的气势”。盘点我改过的学生作文,如果写老师,常常有 “老师像阳光,用他的光辉照耀着我们成长;老师像蜡烛,燃烧着他自己的青春,激励我们前进;老师像春蚕,吐尽心中所知,教会我们知识”。如果写理想,常常读到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这些老套的写作和千篇一律的语言复刻出死板、毫无灵气的作文。孩子从小学开始,读那么多年范文,写那么多篇作文,到最后,却找不到所谓的“真情实感”,这大概是作文教育的最大悲哀。
究其根本原因是,无论家长还是培训班的老师,都很少告诉孩子该如何去发现真实生活,进行真实表达。孩子也知道,在现有的阅卷 “规则”下,这些老套的叙事和生硬的意义拔高虽然不一定能够获得高分,但能获得一个较为安稳的分数,求新求异反而有风险。因此,这些满满的作文套路能为学习时代的孩子带来稳定的分数,却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写作。
但是,当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作文中编造故事,写假大空的话,背诵大量名人名言,却没有学会发现真实生活的能力,不能意识到真实表达的重要性,难道不让人担忧吗?
套路作文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学不好一门学科那么简单。对孩子负责,不该是对作文分数的负责,而是对以后人生道路的负责。
其实,生活才是我们最好的作文老师。写作需要长期积累,在考试之前,即便你多读10本书,临时抱佛脚,作文依旧很难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我们引导孩子从小学会观察生活,进行阅读积累,培养写作兴趣。
对孩子来说,只有从自己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体会生活,才会在慢慢的积累中逐渐认识生活、理解生活,从而才能学会表达,写出一篇篇真实的、属于自己的文章。
我们要研究孩子的心理,在生活中创设情境,让他们从大自然与生活中感受美、提炼美,真正做到 “我手写我心”,孩子的作文也会变得更美更真实。
观察、体验生活,打开孩子的眼界
经常有家长和我说: “老师,每次写作文,孩子都不知道该写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怎么教。”这就是大多数孩子面临的困难。因为不知道写什么,所以才生搬硬套那些读过的作文书或是老师讲过的范文。
为什么有的孩子找不到可写的东西?因为他不会观察,找不到身边可以打动他的亮点。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写好真作文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有话可说,有文可写。
要打开孩子心灵的一扇窗,可以带领孩子们在大自然里、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作为父母,与其不停地催着孩子快点写作文,不如和孩子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点滴和瞬间,启发孩子留心生活,学会观察。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出门旅行,观察大自然中的美好,感受大自然四季的变化,并且可以经常谈论起旅行中的有趣细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博物馆,细心研究一件文物,一起聊聊相关历史;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场电影,并和他反复聊里面的人物、故事发展的情节;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身边的平凡人物,比如几十年如一日卖煎饼的阿姨、修鞋的老人……走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聊天,寻找他们身上的感人之处。
长此以往,孩子就能学会自己去回顾、反思、归纳,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想法,按照要求自动搜索有需要用到的素材,自然有话可说。
但也有孩子经常向我抱怨: “老师,我周六周日都要上辅导班,没有时间去玩。”那么如何在平淡枯燥的生活中让孩子去感受发现有趣的细节呢?生活中的有趣不仅仅是旅游、玩游戏,我们可以抓住孩子不多的闲暇时光,忙里偷闲,或在路途中引导孩子观察,或是一起动手做做家务、聊聊天……举个例子: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一株柳树,我是这么和孩子对话的。
我: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的柳枝吗?
孩子:柳枝很美。
我:是呀,柳枝很美,能具体说说柳枝美在哪里吗?
孩子:柳枝上长出了小小的嫩芽。
我:说得不错, “长”字可以换成别的字吗?
孩子:柳枝上冒出了小小的嫩芽。
我:还可以怎么说?
孩子:柳枝上钻出了小小的嫩芽。柳枝上露出了小小的嫩芽。
我:说得太好了,能把这句话说得更美吗?
孩子:柳枝上冒出了小小的嫩芽,像妈妈耳朵上戴的耳环。
我:这句话说得真美呀,还用上了打比方的方法呢。
其实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此外,孩子作业中出现了一道错题,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一小小的契机,和孩子讨论,引申出更多的内容。只要我们和孩子一起发现,一起交流探讨,孩子也能逐渐知道打动人的作文不一定要惊天地泣鬼神,不一定要高屋建瓴,对平凡生活的感悟同样能出彩。
生活就是我们的写作课堂,孩子们在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到细节,是收集素材的最佳途径,孩子也在心里悄悄埋下一颗写作的种子,感悟到自然和生活带给我们的启迪,从而提高了孩子的写作能力。体验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写好作文,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孩子的视野,并能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世界观、人生观。
阅读、积累语言,丰富孩子的情感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储存的有效载体。我们要用优美、灵动的语言,给孩子展示了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我们不仅要自己语言美,还要向孩子们揭示怎样用美的语言把所观察到的事物描绘出来。
《语文课标》中也提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我们必须精心挖掘孩子每次说话中的亮点,引导孩子怀着对语言文字美好的期待,去体会感受语言的美、丰富孩子的情感。
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尤其重要。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送给青少年一句话: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也透露,今后语文高考对阅读速度要求更高,文章类型更为多样,题量更大,除非具备长期的阅读积淀,否则很难走捷径……
孩子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阶段的亲子阅读,学习阶段大量的阅读积累,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深度与广度相结合,他山之宝为自己所用,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情感。
关于读书时到底要不要做摘抄,要不要做读书笔记,一直有争议。
其实,优秀的孩子不用摘抄也能把书中的好词语内化到自己的语言中,有些孩子摘抄时也是应付性地完成,并没有记住,考试时也不会用。到了高年级,大量的摘抄也会加重孩子的负担。有些书泛读就可以了,有些则需要精读。孩子读书是为了自己,教会孩子在读到好的句子时,圈画出来,学会做批注,即在书籍的空白处记录下自己读书的体会。精读和泛读结合,学生有大量的阅读积累,对优秀作品就能有更深的体会。
就写作而言,孩子的言语和精神世界有了阅读的唤醒,情感更加丰富。孩子的语言也得以积累,逐渐形成了对语言敏锐、准确的感受力,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同时,阅读又丰富了孩子的情感。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真正打动了孩子的内心,文章中自然充满真情实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不再假大空。
思考、想象创新,激发写作的灵感
“学而不思则罔”。有了大量的阅读积累,必须还要深入地思考,才会不断激发创作的灵感,使自己思想更深刻,更有自己的想法。阅读积累并不是让孩子单纯地死记硬背优秀文章,然后进行机械地模仿照搬。我们应该研究那些好文章中的 “思维范式”,在学习中创新、思考。
其实思考创新并不难,只要对生活的态度积极向上,真实地去表达生活,特别是自己最熟悉和最有兴趣的部分就可以了。让孩子学会把自己的观察思考整理写下来。写熟悉的事,写具体的事,写感动自己的事,写自己喜欢的事,同时再加上思考与感悟。
喜欢编诗的孩子,不妨让他放飞诗情,做一回小诗人;喜欢记日记的,鼓励他记下自己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针对一件事情和孩子一起绘制一份思维导图……其实只要孩子愿意思考、创作,我们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激励孩子多看、多想、多说、多写、多悟,往复运动,螺旋上升。
时间久了,孩子有了积累,又学会思考。同时,思考又带动对生活的构思和表达。这样良性循环,孩子自然有话可说,写作灵感迸发,下笔如有神。我们让孩子在思考写作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
让写作成为孩子们精神的自然生长方式,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真实的人,告别套路,真诚地在生活中学会表达,学会写作。
作者:刘湉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