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治理,受到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对校园欺凌的治理,应从理念、制度、技术、文化等方面入手。有效的校园欺凌治理,不仅要在学校内构筑 “摸得着、看得见”的防护墙,更要在更大范围内构筑 “看不见、摸不着”的防护墙,保障学生安全、快乐、健康、幸福的成长。
理念之墙。对待校园欺凌,在工作理念上首先要忌鸵鸟心理,直面问题。学生安全无小事,尤其不能对学生之间的 “小打小闹”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校园欺凌中,受害者遭受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心理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所导致的担心、恐惧、害怕、焦虑,将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挥之不去的梦靥。
因此,治理校园欺凌,要忌冷漠心理,不仅要关注学生身体的安全,更要关注其心理上的安全感。没有安全的学习环境和积极的心理感受,学生就无法正常学习、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就无法得到知识、能力、人格上的提升。
制度之墙。完善校园欺凌的法律和相关制度。分析校园欺凌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施暴主体可能是同学,也可能是教师,有时候甚至找不到施暴对象,如通过网络传播谣言、人身攻击等。因此治理校园欺凌政策的制定,要有认真的调查,如对校园欺凌的行为分类、主客体、场所、调查程序、救济、教师培训等一系列问题进行详细规定,侧重校园欺凌的行为界定、学生报告制度、教师能力提升等。
反校园欺凌政策的具体实施方面,要有现实性,尤其是针对网络欺凌,要进行有效干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差异化干预,及时回应受害者的反馈,将校园欺凌消灭在萌芽状态。
管理之墙。真正落实依法治校,应大力倡导学生、教师积极参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参与学校管理氛围当中,让广大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到自己被尊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地去遵守规则、保护规则,形成和谐的学校内在秩序。而对老师而言,必须在学校管理制度的执行上表现出坚决性、连续性,能够给予学生合理的预期。教师和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要表达期望、积极引导、树立权威。
技术之墙。要通过硬件建设和软件防护,提升校园安防和网络安防水平。硬件主要是指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在一些学校尤其是新建设的学校,可增加金属探测器、校园监控系统等。软件防护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网络社交的监控及时发现危机个案,通过学生语言的变化及其中的内容来观察学生的异常行为。要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校园欺凌的评估、预防、干预上的积极作用。
文化之墙。要构建积极的家校合作文化、校园文化,增强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形成包容、多元、信任、同情的校园文化氛围。家校合作文化是基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基于 “全人发展”理念,而非纯粹基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而言。家校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是来自于对教师专业性的肯定,来自于对教师职业崇高性的信任。师生之间的信任则表现在学生相信教师会公平、公正、及时处理校园欺凌行为。教师要树立权威和尊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积极向上的同伴文化则表现为,每位同学都要形成同情之心、包容之心、欣赏之心、感激之心、分享之心、援助之心,对他人的尊重与欣赏,对差异的宽容与尊重,形成观察和解决问题的多元化视角。
自我保护意识之墙。如果说上述五重保护都是外在保护,那么,让学生建立牢固的自我保护意识之墙,则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中小学生要切身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懂得保护自己的权利,知晓个体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当自己或者他人受到侵犯时要知道怎样求助,了解和掌握求助的渠道、程序、方法。此外,学生也应具备一定的危机处理意识,遇到困难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自主调节,化解外在危机,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作者为华东政法大学高等教育与教育法制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作者:何树彬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