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怎样一门学科?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在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特级教师于漪看来,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类似影响基础教育、语文教育、教师培养等领域的真知灼见,在于漪从教的68年间屡见不鲜。
今天,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于漪全集》在上海图书馆举行首发式。这是基础教育领域首部特级教师全集,收录了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自1951年参加教育工作至今写作的论文、论著、序跋、书信等,共分8卷21册,共计700余万字。《全集》涉及于漪老师在基础教育领域所做出的诸多贡献,有办学理念、语文教育教学、学生德育工作、青年教师培养、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序跋书信等,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于老师的学术造诣、教育思想、教学成效和成长历程。
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教育
“中文系毕业生能做好语文教师吗?”首发仪式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王意如的一个提问,引起了诸多人的思考。她说,现在的语文教师大多是中文系的毕业生,这些学生虽然受到过严格的中国文学系统训练,但却没有针对如何做一名语文教师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为此,华师大在中文系教学过程中加入了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课,但不少专业学者们坦言,这几门学科相加并非能掌握语文教育的核心问题。
于是,语文教师要研究语文教育的呼声四起。彼时,作为一线教师,于漪擅长从一线实践中发现问题,直指语文教育的弊端。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于漪就呼吁中小学教育要朝着专业化的方向来发展,广大教师首当其冲应该成为研究语文教育的先行者,语文教育要厘清概念,并建立系统化的语言体系。
于漪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语文教师,从踏上教师岗位,就一直奋战在上海教育教学第一线,其教育生涯与新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同步。尤其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基础教育和语文教育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留下了她深入探索与深刻思考的印记。
“我对语文的一些思考都是时代造就的。”于漪自谦为一个“草根”教师,她大部分写作都是根据教学的需要。比如本册收入的《于漪文体教学教案选》与《于漪教案选——特级教师教案选》两本专著,这两本书均于1984年应教学一线语文教师教学参考需要而出版。当时的新教材,教师不熟悉,教学参考资料又奇缺,于漪便把自己上课的备课笔记整理出来,并加入了自己对课堂教学的思考,记录了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精彩语言与思想火花。
为青年教师搭平台,让老师更像老师
讲台之外,于漪还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1987年,在于漪的倡导下,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成立。该学会常务副会长俞玲萍介绍说,为了给广大教师搭建展示自我、交流教学心得的平台,学会先后推出了“特级教师在讲台”“新秀在课堂”等系列活动。
此前,于漪也关注到现在教师成长和发展的问题,她提及“教师要读书”的话题,教师学研究会还为此在全市58所学校中开展广泛的调研活动并汇总相关数据,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新思路。
《于漪全集》的编辑和出版,对于中国基础教育和文化出版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深入研究于漪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轨迹,有助于梳理改革开放40年来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从而鉴往知来,明确方向;有助于准确把握基础教育和语文教育的内在规律,从而深化内涵,指导实践;有助于提振中国本土教育的自信心,从而坚定立场,创建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的中国本土教育学。
作者:张鹏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