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男孩比女孩好养,女儿要操心,还得富养。
其实,养男孩更应该小心翼翼,因为很多时候,男孩在童年期间比女孩的内心更脆弱。
和老公带着两个孩子在水上乐园玩,只听见一个孩子妈妈一直在批评身边的小男孩,还在不停地抢夺孩子手中的浮板。
男孩低着头,一句话不说,只死命抓住自己的浮板,不让妈妈拿走。
原来,这个小男孩刚学会游泳,妈妈想让他多锻炼锻炼,让他自己游,所以不同意他用浮板。
可是,刚呛了一口水,孩子就不愿意独自游,坚持要用浮板。
“男孩子遇见这么一点小困难,就不愿意去努力了,这样怎么行呢?”
“能不能有点男孩的样子?”
被妈妈责备的男孩,一直低着头,手里拽着浮板,固执地不肯松手。
旁边同行的熟人开始劝说妈妈:“带孩子来玩,就是为了开心的,不必这样认真,搞得自己和孩子都不快活。”
其实,关于“男孩样”,也经常在我家上演。
老公托老家的同学,买了一些知了的幼虫——已经出土,但还没变成知了。
据说,他们老家把这些知了用油煎一下,就是上等的佳肴。
煎完以后,只有老公一个人吃,我和两个孩子都不肯吃。
对于我和女儿不吃,老公可以理解——女的嘛,胆小可以理解,但他却一直都没有放弃让言宝尝试。
他对言宝各种利诱威逼,可言宝就是不肯。
“男孩子就得勇敢一些,你过来,我跟你说,你吃完了,就更加强壮。”
“吃一口,这是和面包一样的味道,特别好吃。”
“你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么胆小。”
可是,不管怎么样,言宝就是不肯吃。
面对最后一个问题,他果断地回答——我是女孩子。
坐在一旁的我,无奈地摇摇头说:“当男孩的压力真的是太大了,还不如当一个女孩。”
2
心理学家指出,在孩提时代,男孩子比女孩更容易抑郁。
因为很多男孩的情绪不被看到,只被要求做得好,或者是要更好。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父母在养育男孩过程中容易陷进的误区:
坚强不许哭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似乎不能接受男孩子的哭,觉得一个坚强的男孩,就不应该有眼泪。其实,这样显然是不对的。
一些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发泄出来,而被压抑在心里,对身体是不好的。
男孩也有哭的权利,通过泪液把这种负面情绪流淌出来,是很正常的一个反应。
这种应激反应是人类进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如果我们教孩子抑制这个过程,那就意味着,我们限制了男孩的一个自然情绪的流露。
在综艺节目《放开我北鼻》中,于小彤的带娃模式遭到了质疑。
他制定了一个“男孩不能哭”的“家规”:噗噗在两次“给我拿一个板凳”的要求被忽略后哭了,却遭到了于小彤的“嫌弃”,不仅不让吃饭,还让噗噗去罚站。
男孩的哭不丢人,只是情绪的发泄,抑制男孩的哭,盲目地要求他们坚强,只会让男孩羞于表达,甚至关上心门。
看《爸爸去哪儿》,对嗯哼的印象很深刻,因为这是一个哭起来特别“豪放”的孩子,比赛输了哭,被东西扎了脚哭……
对于嗯哼来说,没有什么是一场哭能“解决”的问题,而霍思燕和杜江从来不会要求嗯哼不要哭。
但是,嗯哼也没有因为被纵容哭,而变成胆小和懦弱的孩子,反而情商很高,善于表达,是大家都喜欢的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
不能捣乱
男孩要比女孩调皮很多,绝对是属于“充电两分钟,玩两个小时”的精力超级旺盛型的,男孩捣乱也成了最让父母头疼的事儿。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男孩捣乱并不是坏事,这是他们探索和感知世界的一个方式。
他们不满看、听的方式,而是要亲自去感受一下而已。
只是,因为认知能力没有达到,所以最后“探索”搞砸了,变成了捣乱。
每一个孩子的“捣蛋”背后,都有一个非常正向的动机在里面,他们不一定就是为了破坏——他做这件事,其实要看他背后的结果是什么;之所以成为了捣乱,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小心给搞砸了。
男孩喜欢玩打架游戏,拿着不同的“武器”进行“比赛”和“战斗”,其实是在寻找自己的力量,在看自己的力量有多大,也在看自己在同伴当中的一个位置。
这些,对男孩今后在男性世界中确定自己的角色,以及在男性群体中具有凝聚力,都有很大关系。
如果父母限制男孩去捣乱,就意味着限制了男性自然成长的过程,这对男孩的成长是不利的。
不跟女孩玩
我的一个朋友就会刻意地引导孩子,不和女孩玩,因为担心自己的儿子会变成“娘娘腔”,或者是玩一些女孩喜欢的布娃娃之类的。
其实,玩具是不分性别的,只看孩子们喜欢哪一种即可。
男孩跟女孩在一起玩,对男孩的性格培养非常好,因为他会知道尊重和照顾女孩。
其实,对女生也是有好处的,她们会因此知道,不是所有小地方,都要去抠那个细节。
这个世界是多元的,如果我们限制孩子接触某一个方面,或不接触某一方面,其实就相当于限制了男孩。
我们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有敏感期的,即某一个方面发展的一个窗口期,那么具体讲到男孩女孩,就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和异性的交往,以及和异性沟通的能力。
3
否定了以上三点养育男孩的“坑”,那么,什么才是养育男孩的准确方法呢?
带男孩去运动
教育家洛克说:“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全的身体。”
在孩子整个未成年阶段,运动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
父母需要多带孩子去运动,尤其是儿童期要多让孩子通过参加游戏来运动,跑跳能让孩子在运动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体能也会增加。
男孩子天生好动、精力充沛,这就是需要父母每天陪着男孩去做些大运动,把旺盛的精力释放掉一些。
多陪男孩去运动,不仅让男孩变得开朗活泼、善于与人交往,而且有利于发展高级神经功能——如果高级神经功能发育得好,不仅能让男孩在该动的时候动起来,也能让男孩在该安静的时候静下来。
关于每晚睡觉前男孩的各种折腾,很让父母头疼,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精力没有释放完”。
言宝两周岁以后,我就觉得带得力不从心。
累了一天的我,已经困成狗,可是,他却依旧亢奋,即使关了灯,他还是一会想喝水,一会想尿尿,一会想去客厅拿一样东西,三番五次地折腾完才能入睡。
后来,我发现只要晚上吃完饭,带他出去活动,晚上就会比较容易入睡。
相信和尊重男孩
面对男孩的诉求,父母需要做到的是,看见和相信男孩,而不是一味拿着“男孩”的理由去压制他们。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予做过一个实验:
在某校随意从每班抽出3名学生共18人,并认真地告诉校长:“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半年后,这18名学生的成绩的确超过一般,再后来这18名学生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实验告诉我们:心理学家的权威让老师(家长)相信这批孩子智商很高,以后会成为人才,老师(家长)的这种期望,通过各种方式向孩子们传递“你很优秀”的信息,因为老师(家长)的相信,孩子也因此产生了自信。
前面提到的水上乐园的小男孩,如果他的妈妈选择相信他——呛了水很不舒服,尊重他用浮板,说不定男孩在用了几次浮板之后,又会选择自己去游。
相信和尊重男孩,给予他们一定的空间,这也是让男孩自由健康成长的一个方式。
让爸爸多陪伴
对于男孩来说,爸爸不仅是最好的榜样,也是最适合的陪伴者。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发现:每天父亲陪伴大于两个小时的男孩,比一周内爸爸陪伴不到六个小时的男孩智商更高。
4-6岁的男孩,受爸爸影响最大。
此时,男孩会崇拜父亲,并试图模仿和学习爸爸,爸爸的肯定和鼓励是孩子最大的心理营养。
爸爸会带他们玩一些男孩的游戏,而且,爸爸的脑洞很能满足男孩们的探知欲。
爸爸会带着他们一起去踢球,或者是跑步,这些大运动,对于释放男孩身上的精力都是很有帮助。
而且,经常和爸爸在一起的男孩,性格会更好。爸爸男性的特征,会影响着男孩,让他们明白一个男人该有的样子。
男孩也是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爱哭、和女孩一起玩、偶尔搞搞恶作剧,这些都是成长路上很正常的一些事儿,只要不过分,父母完全不必太在意,更没必要总是给他们贴上“男孩应该怎么样”的性别标签。
这样不仅对男孩成长不利,甚至会让他们质疑自己男孩的性别。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微信公众号“积木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