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在沪发布。袁婧/摄
未来学校的体育课也要有课后作业,体育课必须让学生掌握基本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以及专项运动技能,让孩子从被动运动逐渐养成主动运动的习惯,培养终生运动的爱好。这是我国学校体育课新一轮改革的目标。昨天,“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了这一消息。
26万余名儿童青少年的大样本调查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0.2分,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行为较之上一年度有所下降,体育健身情况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随着年级升高,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活动水平越来越差,参与运动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从四年级开始,孩子的有效体育运动时间明显下降;六年级开始,孩子的 “屏幕时间”开始超过两小时,健身行为更是不容乐观。这是我国首次基于全国样本面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
青少年体育健身环境提升明显,但是健身行为仍不合格
此次评估报告的数据采集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实施,在上海市教委的协助指导下,上海体育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团队承担了具体的调研工作和数据分析。2017年10月至11月,团队在全国学生体质复核抽测期间,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教师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26万余份。
这份指数报告采用了100分制,从健身环境、健身行为、健身效果三个维度对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情况进行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74.8分,体育健身效果指数为80.1分,但体育健身行为指数只有40.0分。即,虽然健身环境以及健身效果都不错,但是愿意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以及意愿很少。
2017年指数总得分60.2分,较之2016年的59.3分略有提升,全国整体及格。其中,健身社区环境的得分增幅最明显,达5.5分,这意味着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都在提升。
健身行为有所下降
但是,调查却显示,儿童青少年的健身行为却在下降。报告显示,儿童青少年健身行为得分在2016年的40.8分基础上下降了0.8分。其中,静态行为方式与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了2.2分和1.6分,学校组织化的体育锻炼下降了3.4分。
报告显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静态行为方式的分值随年龄增长呈现出十分明显的递减趋势。例如,在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小学生每天保证1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得分均值为17.7分,而初中生降到9.8分,高中生则降到6.5分。从四年级开始,孩子的有效体育运动时间明显下降;从六年级开始,孩子的静态行为时间中, “屏幕时间”明显增加,平均每天超过两小时。
变“被动运动”为“主动运动”
孩子天性好动,但是,调研人员分析,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中,不愿动的不少,体育健身的“被动”问题较为突出。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效果指数得分较好,为80.1分。但是,青少年的健身意识得分却不高,小学是75.1分、初中 70.3分、高中 65.3分,这意味着青少年的体育健身仍然是被动的,大多数青少年并没有养成运动的习惯。这种状态下的体质健康水平成果是很脆弱的,变被动为主动,是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努力的方向。
“学生喜欢运动,却不喜欢体育课。”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要改革学校体育课,真正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激发学生的健康意识,让学生真正热爱运动。
作者:张鹏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自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