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6日,在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新疆阿拉尔市著名的 “沙漠大学”塔里木大学内,数百位学生齐齐为邱夷平过起了生日。
这位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特聘的海归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学者讲座教授听着生日歌、看着祝福视频,一时情难自禁,掉起了眼泪,站在一旁的学生贴心地递上了纸巾。
这是邱夷平今年过的第二个生日,就在一天前他还与夫人在黄浦江畔举杯共祝63岁生日,转眼间便到了塔里木河畔,与学生共庆。邱夷平说,他掉的眼泪饱含对新疆的爱、援疆的情以及对学生的情怀。
在新疆,邱夷平已经过了八个生日,也记录着东华大学援疆实践团走过的八载光阴。“敢不敢坐40小时的火车重走当年上海知青援疆路?”这是八年前邱夷平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今八年过去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用实际行动给予了他最肯定又坚实的回答。
“六有”青年坐40小时硬卧,一路向西
“走,去新疆看中国最好的棉花!”7月13日,上海站,第八期援疆团的师生们告别亲友、整装待发,准备从上海坐硬卧前往新疆乌鲁木齐,途中他们将经历40小时的颠簸,一路向西。
2011年,在东华大学校园网上,有人发出一则倡议: “现在的学生谁敢坐几十个小时的绿皮火车,重走当年十万上海知青援疆路?”这个人正是邱夷平。有一次,他听学院里的一位老师感慨:“现在的小孩子吃不了苦,恐怕没人愿意坐火车到新疆。”邱夷平则当即反驳,因为他始终坚信着,年轻人心怀梦想,有毅力克服环境的艰苦,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果然,邱夷平发出倡议后,学校里有数百名师生响应。同年,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组成第一期暑期援疆实践团,老师与学生浩浩荡荡几十号人便真就这么坐了40多小时的火车跨越4000多公里路程,从东海之滨奔赴西部边疆。乌鲁木齐、阿克苏、喀什……师生们开展以纺织产业调研与授课为主要内容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口气跑了46家工厂。
今年,招募信息一经发布,从本科一年级到博士生一年级,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学生们参与热情高涨。
此次赴疆前,邱夷平要求东华大学参团的43位学生进行每周三次的体能训练。 “从3公里、4.5公里到6公里,公里数逐渐增加;从五月底到六月底,为期整整一个月。”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研二学生亦是第八期援疆团团长吴澜涛告诉记者,东华“夜跑团”也成了松江大学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夜跑,不仅能锻炼学生们的意志,同时能增加他们的友谊,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渐渐地,这份热情蔓延到了其他高校,八年来援疆团也在不断扩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各地纺织学科排名靠前的几大高校纷纷报名加入,今年来自全国12所高校的125位大学生参与其中。邱夷平很欣慰地告诉记者:“来这里的都是 ‘六有’青年:有理想、有担当、有智商、有情商、有颜值、有肚量。”
走进中国纺织业源头,用心为当地企业谋发展
“纺织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纺织行业对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作为一位曾在美国学习、工作18年的 “海归教授”,邱夷平对纺织人才的培养很有自己的一套, “纺织专业人才培养,必须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入社会大课堂,对接社会需求,实践育人才能培养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对纺织学科人才来说,新疆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服装在中国生产,而其中,新疆服装年产量达八亿件,我国有百分之七八十的棉花产量来自新疆。
邱夷平深知,作为纺织专业的学生,必须要走近纺织业的源头,才能从根本上了解中国纺织业。去年,东华大学暑期援疆实践团正式更名为 “一带一路”全国大学生纺织援疆实践团,就此翻开了全国大学生援建新疆纺织产业的新篇章。
7月17日开始,第八期援疆团的15支小分队将奔赴各地,深入新疆纺织服装产业第一线,除了为当地相关企业员工、棉花种植户等讲述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还将为当地员工进行现场教学。
走进喀什当地的服装企业,教基层员工服装的打版制样,如何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服饰;迈入阿拉尔市飞龙纺织有限公司,将前沿的纺织技术带给当地纺纱厂的员工……把技术手把手教给当地人民,用心为当地企业谋发展,援疆团的特色援疆脚步从未停歇。
“以前一直认为,参与暑期实践主要有利于学生,但随着援疆团到新疆各地,看着当地员工渴求的眼神,你会发现这里的人民是非常需要知识、需要我们的。”吴澜涛介绍,和上一次到这里来以调研为主不同,这一次是以授课为主。
而在这里给当地员工 “上课”时,有时候,学生们心里也有些发怵,邱夷平便教导他们, “别人叫你老师,你就答应,不要害羞。”
一次援疆行,终生援疆情
每年往返新疆不少于四次,奔波于新疆各大高校和企业间。邱夷平始终坚信着,精神传承不能只靠语言和文字,“实践是最重要的,要通过物理手段!”实践育人就应该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援疆团的根本目的还是育人,这是邱夷平的心愿。
如今,他的心愿就要完成了。无论是屯垦戍边的老战士抑或是曾经参团的带队老师、学生,不断有人重新回到援疆团的大家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浙商证券研究所纺织服装分析师项周瑜曾是援疆团第四期团长,当年还是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纺织工程专业研究生一年级的她带着小分队前往阿克苏纤维检验所,走遍阿克苏、博乐、石河子……摸查新疆各个棉花主产区的棉花种植情况,了解农民棉花种植意向与企业相关情况。她至今仍记得在阿克苏柯坪县调研时,那里的百姓虽经济条件不好但看到学生们的到来,依然杀牛宰羊,好不热情。本是新疆伊犁人的她此次又再次回到了第八期援疆团, “我爷爷那辈人,年轻时曾从徐州来到新疆伊犁农四师为国家建设服务,我也要向爷爷学习。”
同样的,第五期援疆团团长、现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项目经理的张琳婕,曾走遍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八县一市,准备了十二门专业纺织课程与那里的政府与企业人员分享。在授课过程中,张琳婕发现当地人对前沿知识非常渴望,甚至许多养殖业、畜牧业的从业者都来听课, “不断有当地企业向你发出邀请,他们非常尊重我们。”始终割舍不下新疆的她此次也回到了援疆团, “受邱老师影响,我想和大家一起回新疆作贡献!”
八年来,东华大学以及全国其他纺织类高校的500余名大学生参加援疆实践,纺织学科专家、中青年教师、辅导员等80多名教师参与培训指导。师生们先后在当地开设培训课程超过100门,培训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基层员工7000余人次,真正将纺织科技援疆落到实处。
从北疆的乌鲁木齐、博乐、石河子到东疆的哈密再到南疆的库尔勒、阿克苏、和田、喀什、吐鲁番……可以说,援疆团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 “一次援疆行,终生援疆情。”这句始终被邱夷平挂在嘴边的话,由援疆团的师生们身体力行地实践着。
“一带一路经纬梦,万水千山援疆情。”邱夷平在援疆的路上走了八年,不仅将先进纺织技术知识传播到新疆,更将青年老师和学生带进新疆,使大家了解到新疆的美丽与潜力。如今,参团的年轻人们开始盼望援疆团十周年的到来,“我跟邱老师说,有什么需要策划的尽管叫我,到时一定要搞场大的。”对两年后的援疆之旅,他们满怀期待。
作者:李晨琰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