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岁的李仁恕每天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去学校图书馆前的雕像看一看,那个人物雕像不是别人,就是她已故的老伴周开达。
周开达先生是中国著名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是“西南杂交水稻之父”。
1960年从四川农学院毕业之后,就一直躬耕于教育工作第一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历经十年培育的冈型雄性不育杂交水稻在四川种植推广,平均亩产增产高至30%。
因为童年忍饥挨饿的经历,周开达立志让大家都吃上大米。
在工作岗位几十年,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出更高亩产的水稻品种。也教导学生说:“搞科研就像谈恋爱,要经常看,经常观察,多培养感情。”
他和老伴李仁恕的感情就在这多年相濡以沫的陪伴中生根发芽。1954年,21岁的周开达和24岁的李仁恕相遇。那个年代的爱情,既纯粹又简单。所有不好意思开口说出的情话,都通过书信代为表达。收到周开达递给她的情书后,李仁恕还专门去征询了一下父亲的意见。并无任何华丽辞藻但言辞真诚的情书,打动了李仁恕和她父亲二人。
获得父亲的首肯后,两人就开始了正式的交往,一直到1956年结为夫妇。他们的结婚照也很简单,一张黑白双人照便宣告了婚姻生活的开始。
婚后的生活夫妻两人聚少离多,因为工作的缘故,周开达经常出差不着家,几个孩子基本上都是李仁恕带大的。
但对此,李仁恕也丝毫没有任何的怨言。在他们孩子的印象中,父母结婚几十年,几乎从来没有拌过嘴。他唤她“仁恕”,她唤他“开达”,
最是简单不过的名字,叫几十年也叫出了感情。
他们俩都不是把“爱”随口挂在嘴边的人,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也都是拙劣于表达感情的。
但是后来我们也才都会明白,不是说出来的爱才叫爱,能相依相守不离不弃共度几十年,才是真正的爱。“初遇是你,余生都是你”,经过岁月沉淀的爱情,才更显得意味深长情深意切。
周氏夫妇对学生的好也是出了名的。
周开达一直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李仁恕也曾当过几年小学的校长,他们对学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爱护感,很多时候都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家人。
每一年的端午节,李仁恕都要在家煮好几大锅的粽子,分给周老师的学生吃。他们经常主动邀请学生们到家里吃饭,为了不让那些孩子们在节日里感到孤独。
有学生回忆说他研究生3年当中,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在周老师家里过的,真的是把老师的家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家,在老师家吃的每一顿饭就像是家宴一样。
周老师有时也自己下厨,在学生面前施展一番手艺。学生们能感受到的,不只是师生情,还是亲情般的温暖。
有一位学生在下雨天,路过周老师家的院子。因为没有带伞不得不向房子的主人求助,一位婆婆很高兴地把伞借给了他,还告诉他,下午要去医院照顾周院士,家里没有人,让他直接把伞放到外面就好。
他是到后来才知道给他伞的那位婆婆,原来就是周老师的夫人李仁恕。
对于学生们的“终身大事”,夫妇二人也非常关心。学生就像信赖亲生父母一样信赖他们,找到了对象还要带过去让老师帮忙“把关”。对于此类差事,二老向来也乐此不疲。
看着学生们学有所成,一个个成家立业,作为老师和家人的他们心里想必也是十分欣慰的。
和学生一起吃饭聊天,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顾,严格教育,在每一个重大的节日邀请学生到家里共聚,这种善举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是足以让我们外人羡煞不已的。
2000年6月,就在周开达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才半年的时候,他倒在了学术报告的讲台上。在他生病住院的漫长时间里,李仁恕一直都陪伴左右,不曾厌倦。
除了生病的日子,她每一天都要从家里赶去医院照顾丈夫。
无论别人怎么劝说都不听,一点都不累是不可能的,毕竟此时的她也到了古稀之龄。
但跟与老伴朝夕相伴比起来,身体上的疲惫完全都是微不足道的。
▲银婚纪念照
周先生于2013年去世,2016年他的个人雕像在四川农业大学落成。
自此之后,李仁恕风雨无阻每天都要去她先生的雕像前面看一眼。
自周先生离世后,她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差,记忆力也大不如前,甚至两个儿子的名字有时候都记不清。
但她一直都记得的,是每天固定的散步行程,要去看看丈夫的雕像。
老来多健忘,唯不负相思。
她忘了他们哪一年结婚的,但她知道那个雕像上刻着“周开达”三个字的人是她的丈夫,是和她风雨同舟共度了几十年的人。
斯人已逝,能借以缅怀的就是校园里的那座雕像了。雕像是没有温度的,但是回忆有。
无论是不是完整的回忆,无论还剩下多少残存的片段,但任何与那个人相关的一点一滴,都是温暖的,都足以藉余生。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执子之手却不能与子偕老,本是这世间最令人沮丧而无奈的事情,但一个人走了,另一个人就得更坚强地活下去。
生命会褪色,会枯萎,交织在彼此间的爱意却永远存在。纵无岁月可回首,也能深情共白头。
他们之间隔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也让我们感受到最温暖最深切最炽热的爱情。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觉得一直爱一个人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爱你二十岁的青涩,爱你三十岁的野心,爱你四十岁的胡须,爱你五十岁的白发,爱你六十岁的洒脱和坦荡,爱你七十岁笨重的步伐,希望八十岁的我还在,还能一直爱你”。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李雪林
来源:微信公众号“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