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有一本自己的家谱。”2018“中国好作业”活动导师,复旦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院长杨光辉这样说。近日,沪上中小学生走进复旦大学,体验制作“线装家谱”。
家谱是与国史、方志并列的中国特有的三大历史文献资源。制作现代家庭家谱既是传承、延续文明之根,又是构建现代新型家庭关系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制作家谱的过程中,既能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又能了解家谱文化,体验家谱制作的乐趣。
法国华裔学生专程体验“家谱文化”
作为2018年中国好作业活动的导师,杨光辉给学生们出的题目是“我的家谱,我来做”。他希望学生们参照家谱制作材料收集要求,与自己的父母、祖辈交流,收集家中三代成员姓名、家风家训、家庭大事记、家乡历史等资料。材料收集完整的学生便有机会到复旦大学图书馆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一份真正的家谱。
在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内,杨光带领着孩子们一起观赏古籍装帧史展览。本次展出的古籍有唐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元刻朱墨本金刚经、甘肃出土魏晋墓壁画等,除了中国的古籍外,还有西方的死海古卷等。“书就像可爱的宝宝,我们要像爱宝宝一样爱护它们。” 杨光辉对孩子们说道。
领略中外的古籍装帧发展历史之后,学生们还体验了蜡拓、木活字,并学习线装书页装帧流程。资深古籍修复师黄正仪老师为学生讲解了线装书基本知识。在著名版画艺术家倪建明老师的引导下,尝试制作趣味十足的个人肖像画。
学员小林一家在法国已生活二十多年,几乎每年假期都会回国,感受祖国的山河与文化。此次专程赶来参加家谱制作活动,也是为了能更好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根在这儿。只有坚守自己的文化根源,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才有归属感,走出去才能获得尊重。”小林的妈妈说出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初衷。
“做家谱很有意义,能够使我们不忘前人,把美好的东西留给后代。”来自上海杨浦区的初中学生小王说道。
每个家庭都应该有一本家谱
“家谱实际上是真善美的体现。真,是要真实客观,经得起时代考验,可以作为文献资料;善,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要让孩子们能够继承传统的孝道,思考哪些美好值得留存下来,带给后人;美,中国的家谱符合科学的原理,也符合审美的眼光,无论外观还是内容都很美。”杨光辉说道。
他认为,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的一本家谱,它是对整个家庭、乃至社会价值体系的思考。家谱有着特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种力量又转化为更宽广、更深厚的民族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据介绍,作为“家谱制作”活动的发起方,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是全世界第一家古籍保护研究院,整合了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文系、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文史研究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外文学院等学科学术力量,致力保护、整理和传播中华古籍资源与中华文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籍保护学科体系,建成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信息平台,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古籍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个从人文到科技、从古代到现代的跨学科文化工程。”杨光辉说,“制作家谱是孩子们了解中华古籍文化的一个窗口,为青少年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在他们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上海市出版协会、上海市期刊协会指导,上海教育新闻网主办。
作者:张鹏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