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写作业,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呜嗷喊叫;让老人血压升高,让邻居不能睡觉。”网络上一段描写家长陪写作业时的“段子”,真实又酸楚地引起了无数家长的共鸣。
家长们“陪写作业的焦虑”何处安放?相关统计显示,中国学生每天写作业超过2小时,而“陪作业”已成为影响家长幸福感、诱发亲子矛盾、家校矛盾的社会问题。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访了沪上一些小学生家庭,还原每天晚上陪写作业的真实场景,也来听一听孩子们对于家长辅导作业的看法和心声。
辅导作业成破坏家庭关系最重要的因素
“这道题以前不是教过吗,怎么还犯同样的错误!”“你是有脑子的人,不要每天带个空壳学习。你动点脑筋行不行,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猪儿子,跟你说了这么多遍你还不知道!”辅导孩子作业时的“吼功”,几乎成了每个家长必备技能。而这些话语,也被孩子们评选为在父母陪读过程中曾说过的“最狠的话”。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平台“阿凡题”曾发布《中国中小学写作业压力报告》显示,中国91.2%的家长有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78%的家长每天陪。随着孩子年级升高,陪写作业的压力并没有降低,7%的高中生家长每天陪作业超过4小时。
白天是陆家嘴光鲜亮丽的金融“白领”,晚上下班回家后连饭都不能好好吃就灰头土脸地开启了“夜班陪读”生活,这让“80后”小一新生母亲刘思瑞身心疲惫。因为孩子写作业时的磨蹭,因为反复讲过的题目仍然会错,刘思瑞常常难忍心中怒火。“有时候觉得压力太大,就把自己关在厕所里静一静,后来发现,邻居、同事,家家都有陪读的苦。”
报告还显示,75.79%的家庭曾因“写作业”发生过亲子矛盾。家长在面对孩子的作业问题时非常容易丧失理智,为此家长和孩子吵架,甚至抱在一起痛哭都时有发生。
“我在屋里吼孩子,先生在屋外吼我。”杨浦区的二年级学生家长何娜摇摇头说,先生觉她的态度不好,奇怪为什么有话不能好好说。于是,同为沪上顶级高校毕业的夫妻俩达成了一致,每人辅导作业半小时,轮班上岗。戏剧性的结果出现了,原本在客厅里冷静理智的爸爸一走近孩子的书桌,没过五分钟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发起火来:“你有没有动脑筋,这个题目怎么不思考?!”
辅导作业不仅让夫妻之间的关系紧张起来,更是激发了祖辈和父辈之间对孩子教育的观念碰撞,何娜每天晚上都要经历三代战争。“不要鸡血了,再这样下去孩子都要毁了!”看到外孙每天晚上在吼声中疲于作业和补习班,何娜的母亲忍无可忍。每天外孙写作业到晚上十点,从九点开始,外婆就每隔15分钟来敲一次门。何娜说:“我一边要督促孩子,一边还要承受父母的压力!”白天上班时,外公外婆就不停地往家庭微信群里发教育类鸡汤文章《孩子磨蹭是因为有写不完的作业》《大吼大叫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等。
“吼叫”源于家长期待与学生能力之间的不匹配
家住普陀区的五年级学生苗苗成绩优异又乖巧,是大家公认的“别人家的孩子”。即便如此,每天辅导苗苗写作业的蓝先生依旧不时向孩子“怒吼”。蓝先生总结说,诱发家长发火的情况不外无这样几种:一是嫌弃孩子动作慢,学习效率不够高;二是如果反复讲过的题目仍然出现错误或者是忘记了,就会觉得孩子没有用心;三是容易在与其他孩子的比较过程中,误认为自己的孩子退步了,甚至会剥夺孩子看电视、玩耍时间等,以此作为惩罚。
在一次激烈的争吵后,蓝先生抬手打了女儿一巴掌。“那一宿我都没有睡着,心里懊悔得不得了。”蓝先生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在他眼中,孩子的成长轨迹应该像自己一样始终优秀。一旦发现孩子的成绩不如预想,心里的失落和焦躁就变成了对孩子的怒火。
更有一种压力来自于学校。刘思瑞孩子就读的民办小学“教得简单,考试很难”,刘思瑞顶不住压力就给孩子报了许多培训班。这不仅增添了家长的焦虑感,还让辅导作业时的吼叫“素材”增加。“培训班就是超前学习,很多时候孩子连题目的要求都不能理解,这已经超过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能力范围。”
晚上陪读结束后,刘思瑞还会静下心来盘算孩子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升,更新自己的教学日志。挑战更大的是,她还要通过自学“备课”,“也不知道我这样对不对,现在小朋友的奥数题太难了,有些如果不提前准备一下,很难讲清楚。”
家长的爱,其实孩子们心里知道
爸爸妈妈在辅导作业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如何?小学生们的回答真切有趣:“感伤,这道题不会做也不能骂我啊。”“一个字,狠;两个字,凶狠!”“十分激动,手心会冒汗,我总感到有一股力量拉着我不让我写作业。”
在何娜的严格管教下,二年级的牛牛虽然经常哭鼻子,但他却给母亲的严格管教打满分。“外婆如果和妈妈能中和一下就好了,妈妈太严格,外婆太松散,如果完全让外婆来管,我觉得也不行。”
记者发现,父母辅导作业过程中的良苦用心,其实孩子们都知道。网络上,一段“00后”们讲述父母辅导作业的视频传递了这份温情。一名孩子谈及父母辅导自己写作业的过程潸然泪下,他说,“有一天晚上,我有一道题目不太懂,妈妈不睡觉也在想如何给我讲解,我觉得妈妈好伟大。”另一个孩子也说,“妈妈,其实你每次辅导我做作业,我的心里也很着急的,也很想很快理解。希望你以后辅导我写作业的时候不要那么急,也能更好地理解我。”说着说着,他想起了母亲平时辅导他写作业时的情景,禁不住红了眼眶。
在华东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邓赐平看来,陪写作业过程中父母发火看似西松平常,背后反映的社会化教育问题却错综复杂。最直面地反映了家校互动的新变化——部分学校的班主任会要求家长陪读,使得家长担负起了管理作业的责任。作业量无形中成为了孩子们面对升学压力的“竞争指标”,孩子的课余时间被作业填满,没有自由探索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压力自然也就变大了。
邓赐平说,孩子之间具有个体差异,部分孩子可以轻松应对不断增长的作业量,这源于从小培养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情绪自我管理能力。如果家长没有关注到孩子的需求、能力和情绪,就理所当然地为孩子设定远超孩子能力的目标,自然会引起亲子矛盾。他建议家长要理性对待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少用“别人家孩子”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孩子。“亲子之间应该形成动态互动的成长过程,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养育智慧,这其中也包括情绪调节的能力,这能为孩子养成情绪管理能力做出良好示范。”(本文所提人物均为化名)
作者:张鹏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