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6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上,17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极客少年”同场展示他们在23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探索。学生们对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引起赛事评委们的关注——比赛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课题约200多项,而中国学生与人工智能相关的研究课题却很少。在专家看来,学生开阔的选题思路与美国高中阶段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完善的课程体系密切相关。相比之下,我国中学生的科创,想象力都在学校课程体系之外,换言之,学校课程体系并不能支撑学生的科研探索,学生通过学校提供的资源,很难走通科创之路。
在教育界人士看来,以青少年科创教育为契机,国内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资源的融合仍有探讨的空间,比如,依托大学专业建设丰富中学课程体系。社会、大学和中学应该联动,为学生发展兴趣爱好铺设一条“走得通”的路径。
中学生的视野本应与全球科研热点同频
2011年ISEF比赛时,全球约有50名学生的创新课题与人工智能相关。今年,这一数字攀升到200人以上。这让今年成为ISEF评委之一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课外学术活动中心主任彭禹很是感慨:“从全球范围看,用人工智能解决各种问题是越来越 ‘自然而然’的事情,可国内直到最近才刚刚将人工智能的学习引入基础教育。”
今年ISEF比赛有23个学科分类,其中包括 “计算生物学”“行为与社会学”等。此次比赛中,组委会还将原有的“计算机学科”细分为“人工智能”等四个学科分类。“这些学科分类大多在美国的中学选修课、社团课程中能够找到相匹配的课程设置,与我国中学乃至大学课程设置还存在差距。”
彭禹在国内参与科创项目评选时发现,即便是人类社科类的课题,国内许多社会学领域的课题都只能算作停留在最初级阶段的 “社会小调查”,而ISEF现场的“行为与社会科学”,几乎无一不是建立在大数据和神经网络研究等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前沿探讨。
还在中学时,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培博士郭海骏就参与了不少国内外科技创新比赛,如今他已连续两年成为ISEF环境科学组别评委,他也看到了近两年来ISEF比赛课题上发生的趋势性变化——偏向应用型学科的课题越来越多,纯物理、数学等基础型学科课题逐渐式微。“虽然只是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其实也能从一定程度上窥见一个国家高等教育乃至科学研究的现状。国外学生对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重视,也应该使我们反思。”郭海骏说。
美国顶尖高中开出1000门选修课,上海顶尖高中只有100门
在美国,一所顶级私立中学能够开出1000多门选修课程,且每个学科细分领域都设置完整的教学难度进阶。“说白了,中学生对什么领域感兴趣,大多能找到匹配的选修课,并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学习下去。”彭禹告诉记者,这样就使学生从产生兴趣到入门、探究再到严谨的科研形成了一条走得通的路。
美国高中丰富的课程体系背后,是美国大学完善的课程体系的支撑,比如哈佛大学每年为学生开出的课程单上约有3500-4000门课程,分为几百个学术研究方向。大学提供的教育内容是中小学教育内容的源泉,当大学生们踏足中小学教育岗位时,他们所受过的多元教育就会成为丰富中学课程体系的 “种子”。
而在上海,极个别优质高中开出的选修课超过百门,大多数中学的选修课程不过几十门。课程内容基本不会超过中学教师自己的大学受教育范围,难度上则一般停留在启蒙阶段,更不用说在同一方向上为学生提供连续几年的学习支持了。
有学者提出,课程可以从学习的过程和难度上分为启蒙、入门、奠基、进阶直到专业化等五个阶段。 “理想的教育,要让学生在任何一个方向上从启蒙到专业化全程都 ‘走得通’。这需要中学、大学以及社会的完整教育系统的配合。”彭禹说。
开设内容丰富、体系完善的课程,对于国内教育界并非不可达到。在彭禹看来,首先是改变大中学教师对于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观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创建中来。“我们需要更完整、更丰富的课程系统,而且我们需要绕过国外的弯路,我们要更廉价的课程系统。”
创新教育贵在鼓励探究热情,而非“高大上”的创新实验室
今年ISEF赛场上,一名爱尔兰中学生的研究课题引起评委们的关注。为了防治水污染,他巧妙地利用油滴吸附水中的塑料颗粒物。更有趣的是,在完成整个创新项目过程中,他使用的显微镜等设备原件,竟然全部通过“淘宝”购得。
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不能囿于“高大上”的创新实验室,彭禹说,实际上,创新教育的起步只需要互联网、电脑、白板就达到了基本的硬件设施配备。
科创教育不仅要改变对于硬件环境的观念,如何为青少年营造一个适宜的软环境也被专家们提上议题。
成为ISEF评委后,最让彭禹意外的是一次 “评委培训”。 “组委会反复强调的一点是,要给学生们更多的鼓励和赞扬,要关注学生参与课题探究的全过程,关注学生表现出的成长。”这让彭禹眼前一亮。 “挺意外的,要知道在国内,大学教授和专家们在面对学生的课题时,常常给出的是质疑。专家们的意见不是不对,但也没有太多顾忌到孩子们对于科技创新的热情。”
“在ISEF评委们看来,高中是最经得起失败的阶段,也是最容易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阶段。”郭海骏说,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外的专家对于赞美和欣赏从不吝啬。彭禹则说,鼓励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并非只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而是激发孩子内心的潜能,让他们找到心中的兴趣,“他们是我们未来一切行业的希望。”
作者:张鹏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