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69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上,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丑瑞华和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樊悦阳分别摘得了系统软件学科和植物学科一等奖、学科最佳奖。中国科协选派参赛的21个项目中,共有12名选手获得14个奖项,取得历史最佳成绩。但几位参与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指导的教师却有些忧虑——这些成绩的背后,几乎每一个选手都曾面临两难选择:同样的时间到底是花在学科学习上,还是投入到科创项目研究中?
教育界不少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议,青少年科技创新是一个社会体系工程,需要从观念、课程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给予支持。更重要的是,高中乃至大学都要思考,未来人才培养中,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建构还有诸多待完善之处。
提升学习成绩,短期见效和着眼长远如何取舍
虽然科创看起来越来越热,但是“想要参与科技创新课题的研究,需要投入的是大量时间和精力,可以说和任何事情一样,科研探究,也需要时间的积累,仅仅是这一项条件,就把不少学生‘卡’下去了。”沪上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科技创新项目指导教师告诉记者,虽然从长远来看,科研探究对学生的学业有提升作用,但是谁能看得那么远呢?
刚刚载誉归来的樊悦阳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原本我也曾经是班级里的第一名,但是两年的科技创新项目探究也需要很多时间,进入高三后我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备战高考上了。”就在上一次的期中考试,樊悦阳的成绩掉到了班级中游。
参与一项科技创新项目到底有多花时间?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课外学术活动中心主任彭禹给记者算过一笔账:一个一流项目的学生,平均每天需要在项目上投入近两小时,持续接近两年,全部时间加起来一千三四百小时,用来做题的话可以做8000道题目。
事实上,这些题目刷完的话,成绩确实会有质的飞跃,而参与科创项目短期内并不能实现成绩的提升。
但是,在沪上一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科技创新班学生交出的成绩单足以说明参与科创带给学生们的成长——该班学生刚入校时,成绩排在年级前15%的学生有7人。一年后,学生们一边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探究,一边学习,成绩排名在年级前15%的学生翻了一倍。两年学习结束后,这一数字又有了大幅提升。
“科技创新培养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极大的提升。这才是真正的学习。”一名业界专家表示。
知识积累一定要“满分前进”吗一名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告诉记者,国内中学生时常面临这样一种“尴尬”——通过课上的学习和消化,学生能够掌握90分的知识。为了考到95分,不少孩子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刷题,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考试时的每一分都很关键。有时候为了增加一分,甚至需要花费双倍的时间,但若将这些时间拿出来参与科技创新、体育活动等,或许能收获另一番愉悦。遗憾的是,敢于“冒风险”的人总是少数。90分与95分背后的差距,对于学生未来成长影响究竟有多少?彭禹说,国内的考试体系在事实上要求教师和学生遵循“满分前进”原则,也就是说必须在每个知识阶段掌握得非常扎实的前提下,才进行下一个知识阶段的学习。但是,学习并不只有这一种方式,循环往复的方式在面向真实问题的学习中会更常见。在科创项目探究的过程中,各种知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会产生“化学作用”,促进学生更好理解和应用。
教育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培博士郭海骏已经连续两年担任ISEF环境科学组别评委,在他看来,每个人的知识体系都像是一张“网”,在基本的知识网络搭建好之后,再接触到的新知识会与原有知识网络形成勾连,逐渐丰满知识网络。
“这就像认识家附近的路一样,今天认识东边回家的路,后天认识西边回家的路,逐渐还会发现两边的路本身也都相通。”郭海骏说,回家的路径有很多条,知识学习的路径也并非一定要线性地安排知识学习的顺序。
郭海骏说,在美国,学生大多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到了项目制学习方式,知识的积累方法也更加灵活多变。如今,国内的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教育、创新项目学习等也逐渐走入了中小学生的课堂,但是,如何使之更有成效,这仍不是简单增设几堂课,增加一项考试就能做到的。
作者:张鹏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姜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