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有些朋友给娃报了很多兴趣班,即便娃还在上幼儿园。部分兴趣班是学科类的,多数是素质教育类的,如画画、钢琴、书法或游泳之类的体育项目。对教育的重视以及教育培训行业的高速发展是经济水平充分提高之后的结果,这其实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与此同时,坚持走中国特色教育创新之路,才能穿越焦虑。
正视焦虑
需要面对的现实是,一些年轻父母的确很焦虑,尤其当子女处在择校的关键时期。有一次,我去一家机构办理保险业务,工作人员得知我在教育行业工作,就提到其有一个读幼儿园小班的儿子,正准备给他报培训班,我给他建议,报不报无所谓。他很惊讶地说,其他孩子都在上,我们不上怎么行?我说,你如果这么想,那就报吧,不过求得的只是你自己的心理平衡,对孩子来说,未必有用。他说,多学一点总是有用的。我说,真不见得。我们学校里就有一些孩子在上小学前学了不少东西,刚刚进校成绩很好,到了三四年级就不行了,后劲不足。所以,提前学那些知识,用处不大。他又问,如果学钢琴呢? 我说,也得看情况。我也见过钢琴考了10级的学生,拿到证书之后就不弹了,而且很厌恶,钢琴碰也不碰,家长很是懊恼。
一定程度的焦虑也是积极的象征,说明有目标,有压力。这种压力会部分转化为动力,推动教育的进步。上海基础教育尽管也存在瓶颈和不足,但这些年来取得的进步令世界瞩目,其经验之一就是植根于文化的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学校教育的变革最主要的动力来自于一线,来自于需求,家长是教育变革的重要推动者。如果家长和社会对教育不关注,无欲求,发展的动力大概也会丧失吧。
其实焦虑也不仅仅存在于教育领域,而是在各个领域广泛存在。只不过因为教育涉及到最广泛的民生,因此才让教育焦虑更为人关注。教育人需保持清醒头脑,不必妄自菲薄,不要矫枉过正。我们是有不足,但我们一直在进步,我们还需要继续提升。
好的教育
好的教育究竟是什么?这不仅是广大家长密切关注的话题,也是学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索的问题。这些年来,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立足传统到放眼世界,从核心素养到关键能力,教育界探讨的话题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呈加速上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上海基础教育更是呈现快速融入世界的趋势。
过去的20年,出国留学一直是热门话题,然而,好的教育一定是西方教育吗?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西方教育有其厚重的积淀,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另一方面,中国的基础教育也有其长,我们需要有文化自信,教育自信。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一天也可以成为全球优质教育的代名词,中国人也能办世界一流水准的学校。
事实上,出国留学的形势已经发生变化。根据新东方教育集团《2017中国留学白皮书》发布的信息,73%的学生计划完成学业后归国就业。2017年,回国人数超过60万,超过出国留学人数。这是历史首次,也预示着出国留学的目的主要是回国效力而不是定居海外。教育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中小学必将是受益者,其定位、目标、使命都将更加清晰,对自身的优劣势也会看得更分明。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依靠的是在各个领域逐渐成长为中坚力量的一代人才。而这些人才,都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培养出来的。美国畅销书《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作者阿曼达·里普利就认为应试教育虽有弊端,也有诸多优点,其高标准严要求对学生自驱力、自律性与抗挫力的磨炼,对勤学苦练方才硕果累累的全民重视教育的社会氛围的营造,皆可圈可点。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句空话,要落实到各行业各领域的目标与行动中来。教育者应对标国际最先进水平,回到初心,认清差距,而非闭门造车,坐井观天。通过艰苦的努力与奋斗,将中国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到与大国地位相称的程度,方能不辱使命。
(作者为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
作者:万玮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