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届国际奥数冠军,进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后最终肄业、来到广东一所“二本”院校教数学……这两天,媒体一篇题为《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报道在朋友圈热转,让很多人记住了付云皓的名字。因为,和这篇热文同时被转,并引起广大网友关注和热议的,还有付云皓本人发布的一份自白书。付云皓说,除了对报道内容“略微惊讶”外,他对这篇报道所传递的价值观不理解:“该文章的作者笔下传递的观点是:优秀的人从事基础工作,就是一件很可耻的事。”
或许是为了表明心志,付云皓发表的这份自白书,题目就叫《奥数天才坠落之后——在脚踏实地处》。在文中,他的“憋屈”是通过一系列问号呈现的:难道教“二本师范生”就不配搞学术吗?学术何时分了高低贵贱?学术何时端起了架子……
不难发现,曾经在奥数领域崭露头角的付云皓,而今虽然已是素人一位,但并不“钝感”。他已经用这些犀利的反问,批驳世俗意义上的、狭义的“成功”。而这样的发问,对今天的教育界来说倒有别样的意义:如今的很多家长都执着于为孩子获取所谓的优质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奥数也成了陪伴很多孩子学习的成长科目——不管喜不喜欢,反正最后的用途是拿来作为进名校的敲门砖,为了实现达成所谓的“成功人生”。
那么,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可能是一路在“成功教育”的跑道上狂奔的学生们和家长们不曾思考的问题。
比如,曾经叱诧国际奥数界、成功进入北大就读、但最终又到一所二本院校教数学的付云皓,他仍然在学术的跑道上耕耘,但为何在记者的笔下,有了“天才坠落”的人设?为什么同样身处高校、同样在数学领域,教数学的和研究数学的、教名牌大学生数学的和教二本师范生数学的“教员”之间,就有一条活生生的“鄙视链”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说,付云皓的自白,是一种写实:曾经的天才,绝大多数最后会成为普通人。脚踏实地做事情的普通人,头上没有什么光环而言,但试问,有谁的一生是始终被光环所笼罩的?其实,学术界的大师也好、舞台上的大家也好、商界的巨头、大咖也好,各行各业的所谓“成功人士”,在某个时刻登顶自己人生的巅峰而被媒体聚光灯投射的一瞬间外,大多数时间都是普通人,做的都是普通的事情。只有坚持把平凡的、看似普通的小事做到极致、孜孜以求,才有可能成就不凡。
记得笔者早些年曾经观摩过美国哈佛大学的一场毕业典礼。当时出任哈佛校长的德鲁·福斯特在毕业致辞中就对在场的毕业生说过这样一句深刻的话:请大家记住,今天是你毕业的日子,也可能是你人生中最成功的一天。因为未来你可能会发现,你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回过头来再看付云皓,年轻人自有大好前途在前,不管最后走到哪里、成就如何,都谈不上“天才坠落”。首先,奥数再牛,冠军再稀罕,也只是一场比赛的胜利者而已,冠以天才名,打上引号为妥。其次,一个人的成功,最终是由自己来标刻的。腰财万贯、富可敌国可能是一些人设定的成功目标,而当个平凡快乐而善良的人,也不失为一种成功。
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认识自己,不断超越自己,这才是今天的教育要教给孩子和家长的重要一课。
文:樊丽萍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