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玮
从2017年开始,我所在的学校开始全面实施融合课程。身处新时代,我们希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基础教育改良之路。然而为什么要走这条路,怎么走,大家还有很多困惑。
融合课程是一个新词,是在中国本土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一小部分家长,希望孩子接受的教育兼具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精华。于是,很多双语学校都开始实施中外融合教育。
对于融合课程,教育界目前尚无深入研究,也没有定论,过几年也许又会有一个新的词来描述。但无论是什么新名词、新概念,教育始终是一门实践科学,更应从生活中汲取灵感。
我们为什么要尝试融合课程
2013年,我开始担任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大致经历了三个认知阶段:掌握事实、形成观点到思考方法。人类认知世界,大体都会经过这样三个阶段,每一个人都有认知误区与盲点,然而在做校长之前,我从没有真正进入过第三个阶段。实在是因为校长责任重大,不能允许自己犯愚蠢错误,因此,我得有敬畏之心,对自我有深刻认知,方法论的问题就变得十分迫切。
而谈到方法论,就不得不谈到矛盾论。矛盾论源自于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是康德提出的哲学概念。我的理解是,人的理性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经常对同一件事情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而这两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又都是成立的。
在人的认知世界里,这个世界充满矛盾。我读书时有一段时间迷恋王朔的小说,其中有一篇叫作《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人世间的事大抵如此。我们每一个人,常常“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们对身边人的态度,也往往是“爱恨交加”。我们碰到一个老师,教育我们要勇敢、要大胆;另一位老师却教育我们要小心、要谨慎。在学校时,我们充满理想、豪情万丈;走入社会,却需要脚踏实地、收敛锋芒……
矛盾论告诉我们,对任何一件事情,你要找出其矛盾对立的两端,然后告诉自己,这两个极端可能都是对的,而我们自己生存的空间,就在这个中间。
如果有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现实主义,一种是理想主义。我们画一条长度是1的线段,左边标注0,右边标注1。我把这条线段分为四段,0至0.25是纯现实主义者,0.75至1是纯理想主义者,然后0.25至0.5就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0.5至0.75就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在对待不同的事情上,我自己是常常在中间两条线段上摇摆的。
我们也可以把理想与现实换成感性与理性、原则与灵活等其它矛盾对立的词,然而碰到具体问题仍然很难处理。
在推进融合课程的过程中,不少老师也有困惑。曾经有老师问,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那分数还要不要?
作为回答,我会反问一个毫不沾边的问题。例如:今天天气怎么样? 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细细思考,可复杂呢。你说现在是冬天,天气冷不冷?我们有几位老师寒假去北方,北方的冬天一点都不冷,反而是南方的冬天更冷。所以凡事根本没有定数,不能简单对立,不要非此即彼。所以,老师要是悟到这一点,原来的那个问题也许就自己有了答案。
要跳出原有体系,需要掌握第二个工具,这就是时空观。
世界纷繁复杂,我们常常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简化,抓住主要矛盾,尤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定位。而时间因素有时候不可或缺。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对环境做了很好的适应,而一旦成功,一定会强化这种适应。然而,环境是会变化的,而且现在这个时代,变化越来越快,原来的适应反而成了束缚,优势一下子就变成劣势,于是失败不可避免。
但是,这个变化的世界背后又一定有不变的规律。正是这些规律引导着茫茫宇宙的变化。
我苦思冥想,想到一个词:生长。也有人称之为演变,生物学上用的词是演化或者进化。而这正是我们实施融合课程的初衷。
实施融合课程的五个原则
一切的方法论都是基于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论。而不同的价值观也会对方法论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实施融合课程时,需要遵循五个原则。
第一,教方法。我们让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具备一定能力,形成自己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复杂,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方法论通向自我认知,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知。
现在人工智能是大趋势,从知识到观点到方法,人工智能可接管的难度逐渐递增。知识、数据这些事实层面的东西人工智能很拿手,处理能力远超人类。哪一天人工智能到了观点层面,并且可以通过图灵测试,也就是你仅凭输出无法判断这是一个机器人还是一个真人,这个机器人有个性,有情感,那会是一场大革命。而如果人工智能掌握方法论,开始思考我是谁,从哪儿来,为什么会在这里,人类就有大麻烦了。
从全球范围来看,基础教育阶段就强调方法论教学的课程极少,这也是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IBDP课程) 特别难的原因之一。
第二,重平衡。融合是一个过程,没有终点,需掌握平衡。
现代社会有两种教育理念,一种是传统主义,另一种叫进步主义,前者以灌输为主,要求学生服从,后者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基础教育主要是传统主义,而西方基础教育则主要是进步主义。从二律背反的角度出发,融合是一个趋势,我们需要在传统主义与进步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合适的坐标点而已。顺便说一下,今天中国基础教育变革的呼声是从传统主义向进步主义转变,而西方正相反。英国全盘引进上海小学数学教育,就是一个例证。
当然,进步主义这个词本身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好像我们用“新”来形容一代人,那更新的一代人呢?当融合成为主流并普及开来,若干年之后,融合教育就成了新的“传统主义”,然后又会生出新的“进步主义”,形成新的二律背反。因此,融合是一种趋势,但我们还是要掌握平衡,不要用力过猛,矫枉过正。
第三,倡多元。融合是一种变革,也是一种创新。而创新是要向各个方向展开的,因此,需要我们有宽容精神,允许不同,允许失败。
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一会儿传统主义,一会儿进步主义,如果我们搞不清楚方向,就“不要把鸡蛋装在同一个篮子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女儿卖布鞋,一个女儿卖雨伞,老太太总是发愁,因为无论晴天还是下雨,总有一个女儿卖不出东西。旁人劝解她倒过来想,无论天气如何,总有一个女儿能卖出东西。老太太转忧为喜。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学校鼓励各年级组、教研组以及各位教师在自己的空间里做一点有益的尝试与创新的原因,这些创新很可能就是未来的变革方向。我们的校园文化是“平而不庸、和而不同”,就是鼓励不同。我们也希望教师能够允许学生多元,鼓励学生发扬个性。多元能创造出生动多彩的生态,多元是世界的特征。每一个个体的不同,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第四,助生长。学校管理倡导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自上而下,过于依赖行政的力量,很容易形成大一统模式,从而压抑个体的生长。而生长是每一个个体的原生动力,进步主义教育代表人物杜威说,教育的目的就是生长,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目的。而生长,是自下而上的,是深深扎根的,让它静静地生长就好。
生长是原动力,无论你怎么压制,生长不会停止。如同百川归大海一般,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对于年轻教师,学校给予空间,看起来是“自生自灭”,实际上生长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各位老师也要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由生长,自主发展。
第五许大愿。许大愿对学生而言就是立大志,鼓励孩子从小立志是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生逢盛世,应感到无比荣幸,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应怀揣中国梦,作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文:万玮
编辑制作:朱颖婕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