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键盘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纸与笔的当下,写书法、读古书、沉浸于墨香,和志同道合者一起修习,这种诗情画意的场面,因为稀缺而尤显珍贵。
在大学校园,摆下几张安静的书桌,邀一批蕴藏古意文心的年轻人一起修习书法。四年前,怀着这个梦想,张索放弃了在浙江一所高校的教职和相对体面的生活,只身来到上海,受聘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创立书法专业。
大学里,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新来一名教员,从来不是新鲜事。而今,很多人开始注意到张索,是因为在短短几年间,书法专业出现的新气象——
华东师范大学校园里的田家炳楼,大楼保安每天晚上锁门前,必定会到位于四楼的两间教室查看一番,有时忍不住还要催促几声。“因为书法专业学生走得最晚,他们练字经常忘了时间”。
从入学开始,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这是书法专业学生的普遍感受。他们不仅“作业”不少。有些作业很独特。比如,张索要求学生,“人人都要写日记。谁不写日记,就别找我来签字,任何字我都不签。”张索和学生的约法三章,坚持几年下来,书法专业自成一套规矩:每人每天都用毛笔字写日记。
书法专业学生里,“获奖大户”不少。目前,该专业学生已有多人先后在全国新人新作展、全国二届行书展、西泠印社全国篆刻评展、全国书法百强榜等高级别的专业赛事中获奖,成绩斐然。
今年3月4日,从事书法教育30年有余的张索,获得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颁发的“书法教育奖”,这是今年该协会唯一一个颁发给业界教育工作者的奖项。
为了实现书法教育的理想而“创业”
告别家乡来上海任教,对张索来说,四年前受聘华东师大艺术研究所,现出任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系副主任,是他整个教师生涯中的又一次“创业”。
书写这件事,在张索心中有千斤重。这不仅是他的个人爱好,是他从事的职业,也是志向所系。
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的张索在温州罗浮中学当过3年老师,教书法兴趣小组的学生写字。为了鼓励学生,他在学校里组织写字比赛。谁也没想到,区区一个中学的校级比赛,竟捕获了几位好苗子,学生里走出了钢笔书法作品全国比赛一等奖得主。
1986年,张索调任温州师范学院担任师范技能公共艺术教师,开始了在大学普及书法公共教育的尝试。
“我喜欢当老师,考大学时填专业志愿,所有志愿都填了师范。”除了教师情结,张索还有书法情结。1975年起,他就跟随林剑丹老师学书法,受到方介堪前辈的亲炙,后又得到张如元、韩天衡等老师的指导。在专业领域博采众长的同时,张索对教书育人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对中国人来说,汉字是文化的根,而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因此,多年来,无论是教大学生还是教中学生,张索认为,书写的背后是对文化的敬畏,这是古质文心自然生发的前提。因此,多年来带教学生,张索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收任何学费。
张索的学生里,有人获其指导,如今已经成长为书法家,走上职业道路;也有的学生零起点跟他学写字、学篆刻,坚持十年有余,如今也将书写做出个人修心养性的爱好。
“最难得的是大家志同道合,为了书写走到一起。”在张索看来,这有点类似于传统的私塾,集文化传递、人才培养、知识传授于一体。沉浸于耕读文化之中,通过书写,更多的人可以借此触及传统文化的脉搏,成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继承者和传承人。
对于书法教育,张索有自己的思考。他直言,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文化根基受到了较大破坏。尤其是对如今的年轻人来说,接触古汉语的机会太少,能够适应竖向的、无句逗的古汉语阅读方式的人更少。而这种“隔膜感”,势必会影响当下的书法教育——脱离传统文化的根,写字只能停留于技法,成为无本之木。
一日三次到教室,找这位老师太容易了
“找张索?他不是在办公室,就在教室里。”在华东师大任教,提起张索,学生最大的感受是,“他太投入了”。
“据说在有些学校,学生要见到自己的导师有些困难,因为有的老师比较忙,学生不得不提前预约。”而张索则不然,学生见他太容易了!
张索有一张基本的时间表:每天早上九点多到办公室,晚上十点半离开。在学校的一整天里,他早上、下午、晚上——一日三次,都要到书法专业教室转悠,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生交流。
“午休的时候,张老师经常会到教室来。他有时会拿出笔墨,即兴创作,和学生们分享他自己的书写心得。”几位来自中国美院书法专业毕业的同学说:“选择华东师大读研,就是冲着张索老师来的。”“教学相长,和一群对书法有执着追求的人一起学习,这种氛围是我们向往的。”
用毛笔写日记,是书法专业学生每天必须完成的作业。据说,这是张索在书法专业创立时定下的规矩,迄今,他经常会抽查学生们的这份作业。
“对书法专业的学生来说,日常书写尤为重要。不仅要写一手好字,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需要观察生活,需要学会表达。要具备这些综合素养,没有什么比写日记更好的训练方式了。古人学书法有日课,而日记就相当于我们的日课。”张索说,就在去年,书法专业迎来了首批硕士毕业生,题为“敬书——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教学汇报暨首届毕业展”在上海文艺会堂举行。这次展览上,不少学生不仅晒出了自己的得意之作,同时展出的还有一批日记作品。
集中优质资源,培养优秀学生
而在书法专业采访时,不少学生告诉记者,张索不仅在书法、篆刻专业上有所建树,更让学生们感动的,是张索身上满满的正能量。
“从没听过张老师抱怨。他最擅长的,就是给我们打鸡血。”有学生如是说。
“年轻人需要鸡血。不同的人,要给他们打不同的鸡血,这也叫因材施教。”在张索看来、教育必须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鼓励他们执着于此,为此拼搏。“每个学生天赋秉异不同,但人人都是千里马,具有无穷的潜力。而老师必须成为伯乐,为他们提供成才的条件。”
为了实现理想中的书法教育,为每名在读研究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张索经常自掏腰包贴钱办教育。
他主张,书法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注重技法练习,还要在文字学、金石学等方面有所造诣。为此,除了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华东师大丰厚的人文学科资源外,张索还请来校外的各路名家,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迄今,篆刻家韩天衡、书法家陈忠康、浙江大学教授曹锦炎等,都在张索的邀请下走进书法专业开课。
而随着《金石学——历代经典碑帖导读》《文字学——商周金文导读》《碑帖鉴赏》《诗词题跋》等一批特色课程陆续开设,华东师大美院书法专业在一路成长的路途中出现的“加速度”也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集中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好学生。”张索说,每天最欣慰的事情莫过于看到学生身上的进步。“只要立志高远,并肯为此付出、拼搏,学生们一定会有所成就。”
让张索倍感欣慰的是,在上海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中,他的学生中有一人获得最高奖,十二人参展,被外界称为“华东师大书法天团”。
文:樊丽萍
编辑:郝梦夷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