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中校长发布《上海纽约大学2017届毕业生去向报告》(上纽大供图)
去年5月,上海纽约大学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生。他们被中方校长俞立中亲切地称为“学校共同的创业者”,因为这群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说着34种语言的学生,以相同的信任、不同的优秀,为学校开启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
经过半年的数据整理,《上海纽约大学2017届毕业生去向报告》于今天(9日)正式发布。据悉,在首届共 261名本科毕业生中,141人为中国学生,120人为国际学生。中国毕业生中,选择出国(境)留学的72人,选择就业的共69人。来自用人单位的反馈显示,雇主满意度高达100%。在人际沟通能力、学习成绩、表达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积极主动性等素质指标层面,毕业生的表现尤为突出。
俞立中校长毫不犹豫地给首届毕业生打出了“120分”的超高分,他表示,如果按照传统的评价方式看待这届毕业生的升学、就业情况,“已经是一份漂亮的答卷”,但真正令他感动、震撼的是,学生们在进行抉择时,能够不畏挑战、不贪名利,只为本心。
每人平均拿到3.2个高校offer、1.83个工作offer
这份报告显示,在出国留学的中国毕业生中,49人被USNEWS世界大学排名前50位的大学录取,占出国 (境)留学总人数的68%,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纽约大学、艾默里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墨尔本大学等。其中,9人被世界顶尖高校的博士项目直接录取。
选择就业的69名中国学生中,就职于三资企业的占比最高,达到74.6%。其中从事商务服务业、教育、资本市场服务、货币金融服务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毕业生达85.71%,去向以投资公司、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为主,包括普华永道、波士顿咨询、毕马威、德勤、安永、真格基金等名企,还有不少学生选择了公益组织和传媒企业。
首届毕业生中的120名国际学生同样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对他们中的很多人来说,在上海的四年不仅有机会接触一种全新的语言与文化,更培养了一份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结、上海情结。毕业后 ,很多“中国通”选择留下来,或继续深造,或投身职场,立志在这片土地上实现自己的理想。
据了解,8名外籍学生毕业后选择在华各大顶尖高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 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等。其中有两名学生入选清华大学 2018苏世民学者项目 。
受惠于2016年颁布的《上海人才新政30条》,11名外籍毕业生留沪工作 。新政规定,在上海地区高校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且在“双自”地区就业的外国留学生,经批准可直接申请办理外国人就业手续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其中,美国学生Tyler Rhorick毕业后,经申请获得了全国首张本科学历的外国留学生工作许可证,留校从事行政工作。
据学校职业发展中心调查,2017届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人均投递 24 份简历,获得6个面试机会,收到1.83个offer。在申请研究生院的过程中,人均申请7所院校,获得3.2个offer。值得一提的是,在攻读海外研究生院的毕业生中,37.68%的学生获得了奖学金。
听从内心,261人做出了261个选择
四年同窗,一朝毕业,261人做出了261个选择。相同的是,他们没有盲从、跟风,也没有将名气、排名、薪酬作为择校、择业的价值取向,而是明确人生目标和理想,坚定地听从自己的内心,走自己的路。
毕业于商业与金融专业的王嘉凌在毕业时选择入职真格基金在上海新设的华东区办公室。这是一个需要勇气的选择,因为真格基金华东区办公室初创时仅仅只有3个人,而普华永道这家令无数人向往的企业也同时向她递去了橄榄枝。然而,王嘉凌说,这个选择和四年前进入上纽大的境况很像。“崭新的机会,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让我始终向往。”她乐于再次成为“吃螃蟹” 的人,因为, “我一定要找一份我喜欢的工作,而且它能给我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空间和可能。”
来自印度的 Lathika Mouli 受母亲的影响在上纽大学修读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且积极投身于STEM领域。毕业后的她加入了上海的一家区块链创业企业 Engergo Labs 担任项目专员,她希望在上海积累更多工作经验, “在工作中明白和寻找自己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再有的放矢地攻读研究生。
来自土耳其 的Mehmet Erdogan 毕业后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攻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在上纽大读书期间,他与北京室友闫亚元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制造”在土耳其及中东地区备受欢迎,他们相信土耳其及中东地区产品在中国市场拥有巨大的潜力。于是两人一拍即合,在自贸区“搭伙”注册了一家致力于两国双边贸易的公司,大家都戏称他们搭建了一条“寝室里的丝绸之路”。眼下,这家年轻的公司已经达到了收支平衡的状态。
“上纽大四年的教育与学生们产生了很好的化学作用,我很高兴看到这些孩子想问题更宽、更远。”俞立中坦言,自己最喜欢在吃午饭的时候“逮”一些学生聊天,与他们畅谈理想,他发现,这些孩子能够很坦然地谈论自己的未来,他们都有着独立的思考和追求。“我们的教育不就是为了这样吗?学生不会人云亦人,也不会被其他人的想法左右,他们永远知道怎么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希望有更多毕业生投身国际组织和公益事业
学生们的未来之路之所以宽广、多元,同样得益于学习职业发展中心搭建的各项平台。上纽大职业发展中心校企关系主任郭昊表示,学校注重培育“积极的探索者和选择者”,因此经常鼓励学生在不同的阶段尝试不同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
在上纽大,有6位专业的职业咨询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职业精准服务,根据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兴趣点,为他们量身定制“四年职业发展计划”。大一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学校、学科,尽量融入环境,到了大一暑假,学校便会鼓励学生接触社会,进行一些短期实习,学校也会举办多场招聘会,邀请企业与学生建立联系;大二时,学生们需要结合自己对未来的期许选择专业,因此在这个暑假,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实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自我;大三时,学生们往往会到海外进行学习,在这一阶段,学校希望学生能够积极和家长、职业咨询师沟通,到比较想从事的职业、行业中体验一番;大四时,学生们则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未来,学校将更加注重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做好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若要说有什么遗憾,俞立中校长认为,在首届毕业生中,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人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组织任职。他衷心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毕业生能够真正走向世界舞台中心,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今年2个学生进哈佛,明年5个学生进哈佛,这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也不觉得这是学校的进步。”俞立中认为,上纽大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对社会、人类、自我有价值、有贡献的人,他不希望有人进上纽大是单纯地为了要找一个好工作、申请一所更好的学校,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一定要跟随自己的心,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因此下一步,如何防止功利化也是学校需要深思的问题。
责任编辑:沈湫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