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青蛙》一瞬间火了,至少在80后、90后的圈子里。
在1月21日中国区的App Store里,这款尚没有中文版的游戏空降成为榜单第一,从《恋与制作人》的“养老公”,到养青蛙,热门风向标在短短几天内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见少女们变心之快。
不过同为这两款游戏玩家的人表示,两者体验不一样,前者是作为“小公主被宠爱”,后者则是体验了一把“为父母盼儿归”的感觉。
《旅行青蛙》为何一夜之间爆火,如果剖开它“萌萌”的外表仔细分析,或许它戳中了我们向往的、却没有经历过的亲子关系。
▲ 同样在青年人中流行的游戏《恋与制作人》海报
暖而不热、亲近又疏远
没有激烈的打斗、排行榜、装备分数和一切竞争类型的设置,作为第一款中国市场上出现的放置类游戏,《旅行青蛙》没有任何养成元素,也没有任何游戏目标,你要做的就是收割院子里的三叶草(游戏里的钱),给青蛙准备好行囊,它可能会立刻远行,也可能一直待在家里看书,一切都……随缘。
《博客天下》杂志前主编、心理咨询师熊太行(当然,这是笔名)把这款游戏称为“冷淡系”游戏,因为游戏里的感情非常冷淡。
他列举以下例子:
01、你给青蛙儿子攒钱(三叶草),换各种各样的食物和玩具
02、青蛙儿子会出门旅行
03、青蛙儿子会给你写明信片
04、青蛙儿子会给你带土特产回来
05、青蛙儿子的朋友会来访,可能是兔子、螃蟹、猫或者老鼠
06、青蛙儿子可能会被坏孩子带坏
07、你给孩子的食物、玩具越贵,他就越容易去更远、更高的地方
08、父母(游戏玩家)根本不能改变儿子的任何决定
09、这家没有门禁,不能审批,不能禁足
10、你没有渠道批评你的青蛙孩子,只能扣零花钱
11、零花钱给少了会离家出走
12、富养是唯一的出路
13、富养未必成功
14、穷着养,一定不成功
“暖而不热、亲近而疏远,充满不确定性,又时常会有惊喜,这个游戏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亲子关系。”熊太行说。
回到现实生活,想想你的父母吧,他们的唠叨是否还在耳边:找什么工作、和谁结婚、几点回家、零花钱都怎么花了……
玩家“芳华小布”说,她发现父母喜欢看她日记,被她发现后还振振有词地说为她好,后来她就不写日记了。“有时候非常烦父母的唠叨,真想像青蛙一样能够自由自在。”
日本里酷爱在旅行中探讨亲子关系,如果你在这个游戏中体会不深的话,去看看同样色调的《菊次郎的夏天》,或许就会有更深的感触。在这部影片里的旅途中,与其说是孩子找到了妈妈,不如说是作为大人的菊次郎获得了成长。
而这个游戏虽然叫《旅行青蛙》,但主角不正是玩家你吗?“我的青蛙为什么还不回来”“我的青蛙终于回来了”是玩家最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青蛙(孩子)似乎一点也不着急,任凭老母亲们在家望穿秋水,它依然闲适地在外面旅行,给老母亲发回一张张表达“我很好,请勿念”的照片。
游戏的好处就在于,你无论再怎么强势,也没办法把手伸进屏幕里去,让游戏里的角色跟随你的意愿。而现实中的你,也大可以安排好自己的事,在某个随意的空暇时间,打开游戏,看看青蛙回来了没有。
回来了,很好;没回来,看着他寄回来的明信片,也很好。
简单是获得都市青年喜爱的“通行证”
今年的手机游戏仿佛开了挂一样,从《恋与制作人》到《旅行青蛙》,不断把新的流行元素带到我们面前。
在流行文化研究者刘竹溪眼中,这两款游戏的消费人群是高度重合的,他将他们称之为都市空巢青年。据新华网报道,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2016》显示,国内20岁至39岁的独居者约有2000万人。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空巢现象还会越来越普遍。
日本文化研究学者三浦展在他所写的《第四类消费》详细描述了两类都市空巢青年:一种是迫于大都市打拼压力、生活压力,支付不起高昂的生活成本“被迫独居”的青年人,另一种则是心态较为积极的、为了自由空间主动选择独居的青年。
后者具有不俗的消费能力,不过其特征为提倡环保简约、消费共享,重视精神生活,远离繁荣的城市,手工业品再度流行等。
《恋与制作人》除了是国内第一款乙女(少女)类手游外,其游戏的简单设置也很重要。比如被其他游戏广为看重的PK环节,这款游戏只需要放置三张卡片就可自动对战。到了《旅行青蛙》中,游戏进一步升级,人几乎不需要动脑筋去玩,而只要等着它给你惊喜就行。
书中还指出,年轻人购买此类商品的想法和消费方式无关,只要能够和别人建立联系、建立一个共同的圈子,那么其他的都无所谓。这也可以解释为何流行转变如此之快,为何今天还在“养老公”,明天就变成养青蛙,无他——社交圈的风向变了而已。
刘竹溪说,手机中的虚拟生物都可以给都市空巢青年以慰藉,然而他们并不专情,或许下一个话题已经在酝酿之中。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要戳中他们的心,必须要简单,因为自由才是他们第一追求的。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