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由谢欣舞蹈剧场出品,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联合制作的舞蹈剧场《方舟》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实验剧场进行试演。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编导在上海碰撞出艺术的火花,彰显当代女性艺术家对人生与世界的洞察与思考。
青年舞蹈家谢欣表示,委约国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优秀艺术家进行创作,投射出谢欣舞蹈剧场的多元包容与实验探索的艺术态度。“我们一直都在往前探索一个中国当代舞团能抵达的包容、质感与高度,希望观众看我们的每一次新作都更爱上剧场和现代舞的多元。”据悉,该作品后续将于12月22日-24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正式首演。
东西方文化碰撞火花,彰显女性艺术家的力量与思考
舞蹈剧场《方舟》由《此船由我建》和《最后的幸存者》两个作品构成。前者聚焦夫妻亲密关系,后者则更加关注人的自我认知与感知世界间的碰撞。东西方两位不同文化背景的女性编导,从不同的女性主体思考出发,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她们各自对人生的体悟。
由新锐编导龚兴兴创作的《此船由我建》以“船”为喻,从两性亲密关系出发,透过夫妻关系在不同处境下的各种侧面,解读人性的本质以及社会与人的关系。在爱情、婚姻、生活中,个体自我的追求与亲密关系中的妥协似乎构成了一对永无止尽的矛盾。编导将夫妻构建家庭的过程比作建造一艘船,在克服冲突,找到救赎与共容的方向后,最终同舟共济,驶向远方。作品中巧妙的软景设计,以及舞蹈肢体与梯子等道具间富有寓意的编排,将亲密关系中的冲突与共济外化于舞台之上,引人深思。
不同于龚兴兴作品中对人际关系的关注,此次试演中展示的作品《最后的幸存者》则更加直指人心地去思考深层的、原始的、本能的人类情感。在作品编导、德国艺术家西塔·奥西莫看来,人们在认识自我和感知世界时往往会出现偏差,正因为这种偏差,使我们在生活中跌跌撞撞,遭遇坎坷。但同样也是因为这种偏差,激发了人的创造力,去克服外部世界的险阻与自我内心的困惑,成为那个最后的幸存者。编导富有张力的舞蹈动作编排,配合舞台上复杂而聚焦的灯光变化,将火一般的能量与细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作品独特的视觉美感、气韵律动与舞台能力,让观众透过肢体动作的表象,深入理解和感受其背后的更深层次的力量。而作品的配乐则营造了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张感,使观众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令其感受到自己体内蕴含的能量和头脑中不断迸发的灵感,切身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
剧场与艺术家合作共生,携力激发艺术创造活力
此次谢欣舞蹈剧场和国舞剧场在《方舟》创作演出上的合作,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与交融,也让人们看到在上海这片文化热土上剧场与艺术家、艺术团体之间良好的共生关系,携力激发艺术创造活力的广阔空间。
艺术家和艺术团体的艺术探索,离不开上海这片文化热土所提供的肥沃土壤。优质的剧场资源、广阔健康的演出市场、以及支持创新的艺术环境,都与艺术家们形成了良好的共生关系。而作为上海重要的文艺场馆,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长期以来也都积极发挥自身市场主体作用,通过委约创作和联合制作等方式,与众多国内外优秀的舞蹈艺术家和艺术团体深入合作,并推出了“青年孵化平台”扶持青年艺术家创作,不断激发艺术创造活力。《方舟》的编导之一龚兴兴便是国舞剧场“青年孵化平台”的委约艺术家之一。
作为国舞剧场的联合艺术家,谢欣及其舞蹈剧场的每一个新作品都会在国舞剧场进行合成和试演,这已形成双方合作的默契与惯例。此次《方舟》亦是如此,国舞剧场在该作的创作合成与试演过程中,提供相当程度上的场地、技术和推广支持。其目的,就是希望依托剧场的平台,让艺术家的作品在正式演出前,有机会提前与观众见面,获取反馈,再次打磨,以便呈现出更加完美的艺术作品。这无疑也是剧场与艺术家合作共生、携力激发艺术创造力的又一次体现。
作者:宣晶
编辑:王筱丽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