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秋风送爽。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季节里,上海歌舞团为观众们奉上了一场精品原创舞蹈专场演出。10月6日、7日“元舞际·2023”于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上演。“元舞际”由上海歌舞团倾情打造,是以“年轻力、创造力”为核心的全新原创作品展示平台,为每一位青年舞者提供展示真实自我、诉说艺术热爱与内心感悟的机会,也为团队从舞蹈演员、编导、舞美灯光等等各方面培养梯队形式的艺术创作力量。
创新融合突破,探索舞蹈艺术外延
当前舞蹈艺术的不断融合创新在此次“元舞际”的舞台上得到了最好的呈现,上海歌舞团的青年艺术家们在表演中不断探索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合作,寻求突破传统肢体语言与当代前沿艺术的界限。他们用身体律动与时代进行对话,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充分发挥个人创意和想象力,打造出一台多元融合的艺术作品。
这些作品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舞种,融入多种题材和内容,展现出年轻艺术家们对社会、自然、人文的独特感悟。这种创新融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拓宽了艺术家的创作思路和视野。“守正创新是上海歌舞团始终坚持的立团之本。”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表示:“元舞际”是推动文艺创新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全力给予年轻人探索艺术突破的可能,展示新时代跨界融合下的舞蹈艺术新面貌。”
为了更好地呈现上海歌舞团青年艺术家们原创作品的丰富内涵,上海歌舞团“提前部署,全团协作,全力扶持,精进打造”。演出前,宣传推文、动态海报、视频宣传片不断出新,全方位介绍展示即将登上此次“元舞际”舞台的青年艺术家们;舞台上,舞美灯光团队与编导演员反复磨合,打造出专属于每个节目的舞美、灯光、多媒体视觉语言,多媒体特效随音乐、音效激荡起伏,时而写实时而抽象,包裹、外化、承托着舞者的动势,精准模拟涟漪、风沙、湍流等环境幻想,将不同风格的舞蹈展示当代语汇的视听盛筵。
藉由舞台历练,培养人才团队成长
藉由“元舞际”,上海歌舞团积极培养人才、发现人才、激励人才,为艺术创作团队提供成长的土壤,打造新时代文艺年轻力量。在舞台上,上海歌舞团的舞美、灯光、音乐、编导、演员等各方面的艺术家们不断深入探讨、交流磨合、甚至互换身份、寻找彼此支点,共同打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艺术感染力的舞台作品。
此次“元舞际”,上海歌舞团副团长、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就“变换”了身份,由演员化身编导,为观众带来了由周晓辉、梁鑫演绎的现代舞作品《告别》。
此前,《告别》的片段在视频平台上广为流传,让观众们高呼舞蹈演员“核心力量的强大”“地心引力也抓不住”。“从演员到编导,对于我来说不仅是简单的身份转换,更是一种对于舞蹈艺术表现更丰富的尝试和探索。”朱洁静说:“上海歌舞团的许多优秀青年演员、编导、舞台艺术团队,也将通过‘元舞际’平台实现从创作身份的转换和跨越,并在这个过程不断成长。”
随着开场舞《启·元》以新的视角和纬度带领观众理解舞台和空间,一支支来自上海歌舞团的青年艺术家们的原创果实,陆续在舞台上为大家呈现。观众就如同走进了一个无限可能的艺术空间,感受舞者们尽情展现自己对舞蹈的热爱,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去捕捉、去表达、去融入音乐和旋律,用看和听的方式,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美好。如此耳目一新的舞台呈现形式,令现场观众内心随之跃动。
叙述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随着开场舞《启·元》以新的视角和纬度带领观众理解舞台和空间,一支支来自上海歌舞团的青年艺术家们的原创果实,陆续在舞台上为大家呈现。以身体为语言,他们无声地叙述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纠葛、拉扯和羁绊。
由毕然、方文献演的现代舞《信号》叙述了两性关系之间微妙羁绊,以信号为标签,将其抽丝剥茧,两者之间的互相牵引,拨动,支撑,分离,借力用力产生的运动发生,生动的来比拟两性的微妙关系。在李志学、黄菲的现代舞《彼岸》中,他们借海洋比做起伏不定的人生,以道具桌喻为飘摇于生活海洋的船帆,在互相依偎、拥抱、徜徉,与不断变换空间的过程中,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力量。
娄瑜桐、韩睿泽演绎的《念念》中,爱情、思念变得更加纯粹,犹如冬天的暖阳,温暖,明媚。而在当代老年题材《时间里的他》中,王丹与杨弘昊则用“老夫妻”的角度诠释“老去”,以思念刻画爱意,在缅怀中慢慢长大,接受时间带来和带走的一切。现代舞作品《告别》的缠绵悱恻中,蕴藏一双坚韧而伟大的灵魂。深夜梦里,身着军装出征的爱人仿佛归来,“我多想化作一缕清风,扑入你怀中,我多想躺在你的掌心,感受你的温存。”
由何俊波、张振国编导,上海歌舞团青年演员舒韵衣、刘华斌、李志学、吴雨承、王思蒙、杨全轩、王丹、马轶敏、杨弘昊演绎的现代舞《领地》,已于今年年初首演,在“元舞际“中再次呈现重复打磨后的精华片段。“花”是这一段落的核心符号,一片红色充斥着舞台,就像是舞者们疾动着的脉搏、胸腔中蓬勃热血的颜色,构成极度青春张扬的群像,展现出对生活无限的热情,对自我无尽地热爱,对世界无穷的想象。不断循环推门的行动,开合之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空间效果,这代表着年轻人们初尝人生风浪过后,精神上正经历着的,对于命运的抉择。
以舞动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的关爱
自然万物有灵且美,青年艺术家们以舞动表达自己对于自然的感受、关爱。
来自吴雨承的《Raining》告诉大家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场雨,有的人只是被淋湿,而有的人,会在雨中起舞。在董涵出的舞蹈《境》当中,体现更多的是感悟生命与自然联结共生的关系。她化身被白纱包裹缠绕,状若美丽修长的鱼尾,细看便发现,这道具的材质却是层层叠叠的塑料泡泡纸——幻象被揭露,熠熠浮光中透露着令人揪心的情节。随着一尾鱼不断地缠绕-挣扎,下半身随旋回的姿态愈发沉重的包裹感与上半身模拟生灵本身的折转轻盈形成对比,感悟生命与自然联结共生的关系。
舞蹈中,每位青年艺术家亦锁定到当下生活的角角落落。在忙碌生活的另一面,自在、释放、毫无顾虑地行走。
由徐瑛松献演的《Samsara》,直面时间的流逝,享受人生蜕变,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周晓辉带来的《自由之丘》里,她用肢体描绘那座内心代表自由的山丘,送给我们喧闹都市中的一隅宁静。而在何俊波源于一次旅行中奔跑于夜间田野为灵感创作的《夜行》,则带领大家去往他心中梦境般美妙的夜晚。
打造既有民族韵味又富现代气息的作品
在本次元舞际·2023的展示里,上海歌舞团也始终坚守舞蹈艺术的本质和基础,注重优良传统舞蹈技巧和形式的传承和发扬,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舞蹈语汇相结合,打造出既具有民族韵味又富现代气息的舞蹈作品。这种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不仅保留了传统舞蹈的精髓,也让现代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艺术。
由王丹、舒韵衣演绎的《度》以敦煌元素为灵感,通过造型、神韵、手势等壁画艺术的特点,融合古典身韵,展现了舞姿和心灵的结合。让欣赏者在音乐与舞姿的张弛间瞬间被拉入神秘、神圣的境地,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而在李淼演绎的《石迹·龟兹》,则从古老的“影塑”中找到灵感,以克孜尔石窟中的一幅画为创作起点,一个人跳出了万顷高地。由静而动,再复归沉寂。在积淀千年的风沙中回溯,时光里的繁华盛景、辉煌过的璀璨文明在舞者的每一个手势、每一圈舞动的裙摆、每一声环佩叮当间缓缓揭开。舞姿沉稳的交织着、铺洒着、升腾着、深刻还原了大漠石迹富丽却庄严的复杂观感。
雪化落雨,花开浮香。由陈子薇演绎的《霁光浮香》灵感源自胶州秧歌元素,轻点的碎步、衣摆与扇舞绸缎的微末颤动仿若初萌的花瓣,而具有生命力的旋转与跃动又寓言着它在雨水中的舒展与盛放——演员以一朵钟灵毓秀、天真烂漫的迎春花的视角与历程,展现生命的坚韧和磅礴。
“元舞际”就像一个无限可能的艺术空间,舞者们可以尽情展现自己对舞蹈的热爱,探索舞蹈语言的深度和广度。尾声《无际》中,全体演员用最纯粹的肢体语言与内心情感,和着舞台上的聚光灯与台下的热烈掌声,共同构建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去捕捉、去表达、去感受那束光,最终将其融合成“元”。也期望更多人走进剧场,融入音乐和旋律,用看和听的方式,去感受每一个瞬间的美好。这种舒适,不仅是舞者们的享受,也是观众们的享受。
“元舞际·2023 发现舞蹈本元”也作为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七周年庆的特别呈现,得到了上海文艺人才基金资助和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发展基金会的特别支持。
作者:宣晶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