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了解,我花了多少时间来领悟塞尚和马蒂斯,然后再回到我们传统中我认为最美的唐宋绘画?”享誉世界的华裔法籍画家赵无极曾这样描述自己的艺术之路。在跨越两个世纪的艺术河流中,他以世界的眼光观照东西方两个传统,开拓出一条大道无极的绵延之路。他的作品“不中不西,即中即西,非古非今,亦古亦今”,是东西文明互鉴在现代美术领域的最高成就之一,在世界艺坛绽放出中华现代文明的绚烂花朵。
近日,“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作为杭州第19届亚运会重要文化项目亮相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这是亚洲最大规模赵无极回顾展。来自多个艺术机构及藏家的赵无极油画作品129件,及重要作品和相关文献共200余件,回到令艺术家本人曾魂牵梦绕的西子湖畔,成为中法两国艺术界送给杭州亚运会最好的礼物。
赵无极的艺术生涯萌生于杭州,杭州哺育了他的艺术。今年恰逢赵无极逝世十周年之际,他的一生力作重返杭州,意义非凡。
众多展品来自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国家造型艺术中心、法国赛努奇博物馆、新加坡国家美术馆、中国香港艺术馆、中国香港M+博物馆、中华艺术宫、苏州博物馆、德基艺术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等艺术机构、赵无极夫人弗朗索瓦以及世界各地重要收藏家,包括油画、水墨、水彩、版画、瓷绘作品以及相关影像文献等,以六大版块多角度系统地梳理了赵无极在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
人们对于赵无极的融汇东西的抽象艺术不会陌生,却或许未必知道他的艺术也是从具象起步的。创作于1947年的《我在杭州的家》,是此次展览中距今最久远的作品,即为一幅具象油画,只见林木掩映下的屋舍一派悠然。
赵无极《我在杭州的家》, 布面油画,1947,图片版权保留
1948年,赵无极赴法深造。初到巴黎,他的画作仍是对生命记忆的表达。1951年,他在瑞士见到保罗·克利的原作,顿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潜能。他以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为灵感,用想象的书符创造形体,营造空间。此次展出的《无题(黄金城市)》《锡耶纳广场》《大教堂及其周边》等作品,可见赵无极以保罗·克利式的现代绘画语言摹写甲骨金文的拙朴古意。
1957年,赵无极在美国旅行时,结识了纽曼、罗斯科等抽象派画家。抽象表现主义扩展了他的绘画视界。1958年起,他不再为作品命名,而是以作品完成的日期命名。《11.01.59》《24.12.59》等作品的亮相,让人们得以窥见他早年的抽象表现风格。此后众多无题之题,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赵无极的种种人生际遇,有思乡之殇,有丧妻之痛,有行旅的焦灼,有无望的长吟。
赵无极《24.12.59》,布面油画,1959
20世纪60年代,赵无极从形象和字符中解脱出来,以表现主义的狂飙涂抹响应草书的笔势与章法,将自己抛入绘画之中。至此,他的创作逐渐演化为一场肉身与画布搏斗的行动,在自发性的书写挥洒中,逐渐生长出抽象山水意象。
20世纪70年代初,在生活困顿之时,赵无极受到朋友亨利·米修的鼓励,重拾了赴巴黎后一度被他遗忘和警觉的水墨画。1972年,他回到阔别24年的祖国,故国的山川风物激活了深植其内心深处的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在水墨滋润的物象生发中,在油彩流动的呼吸节奏中,他的绘画融入了一份东方意蕴。在愈发自由的创作中,西方与东方、力量与静观紧密融合。
赵无极《04.08.93》,布面油画,1993
2000年以来,赵无极的绘画与自然的联系愈发密切,重启带有形象含义的画作题目。《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1999年4月-2000年8月——三联画》即向人们展现了光华初现、万物生长的意蕴。从抽象到山水气象,再回到写生,在“绘画的幸福”中,他晚年的作品氤氲化醇、生机无限。
赵无极《向我的朋友亨利·米修致敬,1999年4月-2000年8月——三联画》,布面油画,1999-2000
赵无极始终抱持对绘画的忠诚,他人生中最后一幅油画《18.03.2008》也现身此次展览,让观者与他一道,浮现记忆中西湖“平静水面上空气的流动”,在风的吹拂中体验生命的圆融。
赵无极《18.03.2008》,布面油画,2008,摄影:Dennis Bouchard
可以说,赵无极的艺术以中华文明之传统,开现代绘画之生面,在世界艺术史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东方气象。
赵无极的水彩、版画也在展览中汇集,呈现艺术家或许并不为人熟知的侧面。他的水彩画与油画创作是互为印证的。2007年4月9日,赵无极用水彩颜料重拾写生创作。山海花木在律动的笔触中幻化氤氲,水彩画成为他最后的绘画幸福。赵无极的实验版画创作始自1949年。展览精选赵无极与亨利·米修、勒内·夏尔、克劳德·罗伊等西方文人共同创作的版画书,以绘画与诗歌的互文关系,直陈画家的诗心,呈现其对生命的体悟。
赵无极《粉色与蓝色风景》,石版画,1954
丰富的文献、纪录片影像等,则进一步打开可信、可爱、可敬的赵无极及其艺术世界。其中呈现的就有1985年赵无极应邀重返母校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赵无极绘画讲习班”这段往事。他所传授的绘画实践与洞见,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教育产生了独特贡献。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总顾问许江回忆道,1985年初夏,在赵无极的讲习班上,自己跟随他学习一个月。“赵先生话不多,反反复复说的主要是:‘向民族的优秀传统学,向世界第一流的大师学,两方面结合起来,加上自己的个性,这样自然而然地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不应该是地方性的,而应该是国际性的,世界越来越小,东西方互相渗透,中国画和西画的界限已经不存在,不要找个套子将自己套住,应站得高,站在世界艺术之上。’这些话语似乎老生常谈,却在国门初开的时候,出自这样一位享誉国际艺坛的大师之口,尤让向往国际艺坛新风的学员们注心沉思。在这里,赵先生提示的,不是简单地回到传统中去,而是思考如何站在世界艺术之上,这正是一个至今依然发人深省的命题。赵先生用他的示范向大家传达‘绘画要呼吸’的道理。‘呼吸’的生命症候,包含两方面所指:一方面指伴随绘画的笔色所呈现的气息,另一方面指观看与表现之时依着个人修为所生发的气韵。”
赵无极《29.05 — 31.10.68》,布面油画,1968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指出,赵无极的人生贯通了两个世纪。他是20世纪开辟抽象绘画东方风格的大师,更是21世纪纷繁芜杂的当代艺术场景中的一位绘画坚守者。绘画在他生命中如同呼吸般自然,亦如同呼吸般不可或缺。赵无极毕生保持着绘画的天真与本能,因而他始终相信绘画,绘画对他来说也始终是自由而快乐的事。“面对五花八门的新兴媒体,面对无限生成的AI科技,我们从他身上重新确认了对于绘画的理解与信心。”
赵无极《13.02.67》,布面油画,1967
在高世名看来,赵无极在对象与现象、物象与意象、抽象与具象之间自由穿梭,他的画不描述任何实在的对象,却可以让人长久面对,静心沉思。这是大多数当代绘画无法企及的。赵无极在画中得自由,通过绘画而自由。这份自由与他的水墨画经验和对中国哲学的体悟息息相关。
赵无极《向塞尚致敬》,布面油画,2005,摄影:Dennis Bouchard
此次特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将持续至2024年2月20日。
作者:范昕
图片均由展方提供(All works by Zao Wou-Ki : ⓒ Zao Wou-Ki - ProLitteris, Zurich.)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李婷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