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牵绊——关于家庭关系的思考》
[日]河合隼雄 著
李晓理 译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当今时代,家庭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是父母的错还是孩子的错?仅凭这样简单的是非判断,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家庭关系。本书作者以心理学方面扎实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基础,深层剖析了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多子女养育与隔代养育等种种困扰着现代家庭的课题,引领读者寻找走出困境的方向,探索家庭关系重建的可能性。
>>内文选读:
如今,家庭是什么?
家庭到底是什么?答案看似明显却又意想不到的难。笔者作为心理学家,专门从心理学角度来考察这个问题,但在与心理学比邻的社会学领域中,如何定义家庭似乎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最近,文化人类学惊人的发展也证实了世界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家庭制度和家庭形态。
在此之上,家庭社会学把家庭成员的血缘性、以家为生活中心的共同性与日常性,作为定义家庭的重要因素。不过,在考察当今日本家庭关系的现状时,我们发现,上述对于家庭来说必不可少的要素有时会出现欠缺。对于每位家庭成员来说,家庭是否发挥了安定情绪的功能?我们一般都认为家庭是休憩的场所,但有时家庭不但不是休憩的地方,甚至还让人在家庭的人际关系上体验着地狱一般的痛苦。我想先从这一方面来考察。
家庭内的暴力
家庭内的暴力事件越来越多,最近新闻也对此做了报道,我想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心理治疗师也接受了不少这样的咨询。在考察当今日本家庭的存在方式上,此类事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所以我举一个案例来说明。
最初来咨询的是一位母亲,她表情阴郁,看起来很消沉,让人印象深刻。读高二的儿子对她施暴,她为此痛苦不堪。刚开始不太严重,但现在她被儿子打得浑身都是淤青,有时甚至感到自己的生命有危险。
虽然儿子并没有对父亲施暴,可父亲实在看不下去试图保护母亲,儿子在那一瞬间显露了胆怯的神情,但还是冲向了父亲,而父亲马上被他撞飞,躲进了自己的书房。从那以后,儿子的暴力就再也无法停止了。她只好去找老师商量,结果老师并没有轻易相信她的话,“那么好的孩子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呢?”他认为母亲夸大了事实,所以只能说“让我们再观察一下吧”,于是,束手无策的她来向专家求助。
对父母来说——实际上对他们的儿子也同样——“家”并不是休憩的场所,而是可怕的让人想逃离的地方。
再回到这位母亲的陈述。她说她并没有人们所谓的过度保护,她尽量让孩子自立,而且她认为女性也该自立,所以即使兼职也一直没放弃工作。事实上,儿子也未辜负她的期待,从小就很独立,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成绩优异,不用父母督促就主动学习,完全是一个模范生。然而步入高中后,成绩急剧下降,她很担心,但为了尊重他的自主性而闭口不言,可儿子成绩却一直未见起色。直到有一次,因为看了太久电视,她提醒儿子该学习了,结果儿子用未曾有过的可怕声音说“别管我”,然后猛地推开她的肩膀夺门而出,这就是暴力的开端。她对此困惑不解,为何好儿子变得这般疯狂?
后来,笔者见到了这位少年,他言行十分端正,一开口就深深地道谢“母亲承蒙您的关照了”,让我甚是佩服。难怪高中老师没有把他的家庭暴力当真。那么,为什么好端端的孩子会施暴呢?
“先进”模式的崩溃
以战败为转折,日本对家庭的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从战前的父权家长制主导的大家庭,转变为民主的核心家庭。“先进”的家庭模式对国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让每个人都为实现它而持续努力。
作为人们努力的最显著成果,日本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不管核心家庭多么理想,首先都需要居住的地方,孩子为了发挥自主性也渴望拥有自己的房间,这就要求房子足够大,为此家庭的收入也必须增加。社会为了发展,也需要大量劳动力,女性的就业率也提高了,这对于原本就想走出家门自立的女性来说相当于雪中送炭,所有的一切都以进步和发展为目标而进行着。
但这里也有一个巨大的陷阱,日本之所以一直以来采用大家族的家庭形态,背后必然有其相应的理由和心理基础,我们无视这一点,只顾趁着经济发展的浪潮,引入了我们想象中的西方模式,结果导致家庭结构变得异常不安定,如同在日本房屋的地基上建造了西洋风格的大厦,我们以为房子已经按照内心期待的“先进”模式搭建完毕时,殊不知早已出现了深深的裂痕。
作者:[日]河合隼雄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