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兰道德哲学十讲》
高全喜 著
上海三联书店
现代西方的文明社会秩序,源于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全书十讲,第一讲、第二讲是导论,论述现代西方文明兴起的脉络和苏格兰启蒙的特征;第三讲至第八讲是主体部分,分别论述哈奇森、休谟、斯密、弗格森的相关理论;第九、第十讲是结论,论述苏格兰道德哲学中的“激情、利益与正义”“法律、商业与政府”等问题。
《万物皆可测量:1250—1600年的西方》
[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著
谭宇墨凡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万物皆可测量》讨论的是中世纪晚期和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欧发生的从“定性认知”到“定量认知”的划时代转变。这一转变使得现代科学、技术、商业实践和官僚制度成为可能。本书旨在探讨1250—1600年间在西欧发生的关于“定量思维”的心态革命,揭示这一划时代转变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维特根斯坦十讲》
楼巍 著
艺文志 | 上海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浙江大学教授楼巍讲解维特根斯坦的10堂哲学课。第一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之后九讲讲解了维特根斯坦重要思想与主要命题,如“语言图画说”“语言和世界先天秩序”“不可说和显示”“私人语言的问题”“驳斥罗素的‘归纳原则’”“知识和确定性”等。
《戏台与相机:美国<国家地理>与中国西南》
罗安平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从一本杂志与一个地方的相遇开始,聚焦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一百多年来有关中国的报道。全书将重点放在“西南一隅”,梳理了涵盖植物地理、道路交通、生态文明与民族文化的四重主题,运用跨文化的研究方法,反思文化书写的多重面纱,从不同学科视角探析区域文明变迁历程。
《现象、实体与识:<成唯识论>的哲学论证》
章启群 著
商务印书馆
本书是探索汉语佛教哲学研究的开辟性著作,以佛教论书经典《成唯识论》为依据,以中印佛学发展为历史线索,参照相关梵文文献,用20世纪的哲学视野,从形上学、存在论、认识论三个方面系统整理了唯识学的哲学思想理论,并将其与西方哲学进行了比较,揭示出两种哲学理论的意趣和旨归,呈现出两种文化鲜明、异样的人生底色。
《新官上任:清代地方官及其政治生态》
[日] 山本英史 著
魏郁欣 译
新史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利用官箴书和公牍等史料,尝试探讨赴任知县与任职地的老百姓及其他重要人士之间建立起了何种关系,或是他们必须建立起何种关系,通过对于其中的人际关系网络的描绘,理解知县在地方的处境及清代的地方统治如何通过知县来实现。
《中国绘画:五代至南宋》
[美]巫鸿 著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美术史家巫鸿的全新力作,延续《中国绘画:远古至唐》的写作思路,吸纳考古美术的新近研究成果,聚焦五代至南宋时期各种类型的绘画作品及其媒材特征,关注多元背景下的绘画实践与跨地域交流,力图勾勒更加全面、立体的中国绘画发展脉络,多维度讲述中国绘画的新故事。
编辑:金久超
责任编辑:朱自奋